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看似细微的文化符号,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与无尽的智慧。“让溪”,这个由乾隆帝股肱重臣汪由敦自创的籍地称谓,便是这样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标识,它不仅串联起汪由敦的桑梓深情,更折射出他的家国情怀与治世理念,对当今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次偶然,京师休宁县会馆碑文石刻拓本闯入视野,瞬间引发内心的激动与欣喜。这座曾是明清时期北京最大的会馆——京师休宁会馆,虽因时代变迁与城市建设已消失不见,但其碑文石刻幸存,本身就是历史的馈赠。更难得的是,此碑文由汪由敦撰写、乾隆元年科考状元金德瑛书丹篆额,两位休宁名人的合璧之作,让这份碑文珍贵无比。开篇中,汪由敦以“让溪”自称,金德瑛以“瓯山”表明籍贯,那份真切实在的桑梓情怀跃然纸上,也勾起了人们对“让溪”之地的探寻欲望。
查阅史书,汪由敦是休宁上溪口人,上溪口又称双溪,却并无“让溪”之名。直至在《松泉文集》中,才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休宁西边有两条河流,分别源自大鄣山和浙岭,它们在汪由敦所居的村子合流后东注钱塘江,此村名为溪口。沿溪东行七十里,又有一溪流从婺源北流来交汇,那里的村子也叫溪口,为作区分,汪由敦所在村子被称为上溪口。汪由敦一日游于溪上,目睹大鄣山来水宽阔且深,浙岭来水湍急,可当它们汇为一流时,宽阔之水变得深邃若虚,湍急之水也趋于平静安流,让人难辨其不同源头。由此,汪由敦感慨于水流之间的相互谦让,若宽阔之水不让,湍急之水难以平缓;湍急之水不让,宽阔之水难以包容,故而自署“让溪”,期望借此彰显溪流善于谦让的品德,也有意阐明其中道理以警诫家乡争竞成风的习俗。
“让溪汪由敦”这一自称,背后是他对家乡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汪由敦身处高位,却心系家乡世风,他希望通过“让溪”这一符号,传递相互谦让的价值观,以矫正家乡及广大乡村地方的不良风气,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他的理念里,乡村是社会的根基,只有乡村风气纯正,社会才能安定繁荣。
这一历史符号,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如同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一样,“让溪”所蕴含的谦让精神,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对化解人们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纠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建设和美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博弈和矛盾冲突,此时,若能倡导“让溪”所代表的谦让精神,引导人们在面对利益纷争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谦让,许多矛盾或许便能迎刃而解。比如在乡村土地纠纷、邻里关系处理等方面,当各方都能秉持谦让态度,便能避免矛盾的激化,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溪”说不仅是汪由敦个人的文化创造,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家乡、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提供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智慧源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传承与弘扬。(李顺利)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