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脍炙人口的故事,宛如明珠的智慧,其中蕴含的丰富启示,犹如熠熠星光,值得升入探索,并巧妙地应用于基层治理的实践之中。源自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一段佳话,其蕴含的"礼让和谐、包容互谅"精神跨越时空,对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基层矛盾多元化、群众诉求复杂化的背景下,弘扬这一传统文化精髓,能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文化支撑和实践路径。
以“和”为贵,奏响基层治理的和谐乐章。“六尺巷”所呈现的和谐包容理念,无疑为化解基层矛盾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作为基层干部,首先,要当耐心的听众,认真倾听矛盾双方的诉求,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然后,仔细辨别是非对错,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准确判断。接着,通过耐心劝导,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同时,要善于借助社会各方资源,如邻里、亲友、社会组织等力量,汇聚众人智慧,共同参与调解,以促成矛盾的化解。通过这种和谐包容的方式,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基层治理保驾护航。
以“情”为线,编织基层治理的温暖纽带。清朝大学士张英的那首“让墙诗”,传承的既是“家风”亦是“官德”,“谦和礼让”强者先让,百姓为上,高风亮节。现如今的基层党员干部更是要放下架子,走进基层,融入百姓,倾听心声,为民解忧,将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不与民争利,主动让利于民,要用心用情为群众为实事,切实树立“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我当家人”的导向,以营造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为基层治理筑牢坚定的群众基础。
以“融”为基,铸牢基层治理的坚实保障。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提升干部依法依规的引领能力,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强化德治支撑,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将其融入到基层治理中,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完善自治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健全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严格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
“六尺巷”的智慧,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基层干部充分运用“谦和礼让”“和谐包容”“多恰融合”的理念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基层社会环境。通过培育治理文化、创新参与机制、完善制度机制,让三百年前的礼让智慧焕发现代生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持久文化动能。这既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更是"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周君)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