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该镇坚持将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阵地建设、彰显榜样力量、深化宣传教育等举措,形成了“机制、阵地、榜样、宣传”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有效破除了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用好“机制”力量,让文明新风持久有效。李庄镇注重制度先行,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文明新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全镇9个村(社区)结合村情民意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将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让群众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心骨”。同时,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将参与公益活动、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行为量化为积分,与“信用积分超市”挂钩,村民可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用好“阵地”力量,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注重阵地建设,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文明实践活动平台,让移风易俗有坚实的承载基础。一是整合资源建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串起志愿服务站、青年之家、老年大学、农家书屋、健身室、文化广场等功能点位,建设成集“讲、评、帮、乐、行”等功能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
创新载体强阵地。打造“银杏林讲坛”“红色说事场”“信用超市”等特色阵地,将文明实践开展到田间地头、公园广场中,筑牢生活化、场景化的文明实践微阵地。同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村晚”等惠民活动,为村民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延伸服务活阵地。组织“干群夜话”活动,由镇领导干部带队,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共同参与,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村民家中,面对面倾听民声,将基层工作延伸到“最后一米”。
用好“榜样”力量,让文明新风入脑入心。通过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常态化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群众身边可信、可见、可学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要求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中走在前列,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恶俗陋习”禁办,自觉抵制活动中的不良风气,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同时,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形成“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的良性循环。吸纳党员、退役军人、新乡贤等组建移风易俗志愿队伍,走出“小家”服务“大家”,发挥“身边模范”示范带动效应,引导村民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
用好“宣传”力量,让文明新风家喻户晓。李庄镇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策略,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一是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宣传公示栏、广播大喇叭、微信公众号、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组建镇村两级移风易俗宣讲队伍,以“田间地头讲”“文化广场宣”“农家小院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二是文化活动巧融入。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曲艺下午茶”等文艺演出中,通过舞蹈、戏曲、小品、大鼓等形式,实现“台上唱新风,台下践文明”的润物无声效果。三是创新方式增实效,开展“理响李庄”理论宣讲、“暑期小课堂”教育服务等活动,融入“文明祭祀”“倡导新婚俗”等内容,提升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同时推广“红马甲”“议事会”等基层自治模式,以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开展专题宣讲,切实将文明风尚送到“神经末梢”。
下一步,李庄镇将持续深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移风易俗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明力量。(唐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