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宁县溪口镇和村西南村口的沂源河上,静静横卧着一座古石桥——弘济桥。它不仅是休宁西乡的重要交通遗迹,更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记忆。
弘济桥建于明代后期,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体全长32米,宽5米,桥孔跨度达14.3米 ,高10米,由规整的青条石砌成,桥面铺设着青石板,在迎水处还设有分水桥墩,设计精巧,坚固耐用。桥东西两侧正中镶嵌着石碑,上面刻有桥名。2023年12月被列为休宁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4年11月正式公布,这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座古桥的价值。
追溯弘济桥建造渊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明朝天启年间,时任南京大理寺左少卿的余懋衡回乡巡视,途经溪口时,遭遇河水猛涨,船老大趁机索要高价,他无奈之下以玉扇抵押才得以渡河。回到家乡后,余懋衡深感百姓渡河之苦,于是召集官员商讨建桥事宜,历时一年多建成此桥,取名“弘济桥”,寓意“其功甚弘,其利甚济” 。余懋衡是婺源沱川理坑村人,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生,在各地任职期间都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称赞。
在历史的长河中,溪口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有着“七省通衢”的美誉。它处于率水与沂源河交汇处,是新安江抵钱塘江黄金水道的第一个码头,借助发达的水系网络,不仅能通往浙江杭州,还能延伸至江浙等地;沿率水等水系而上,又能与江西、湖北等省的水系相通,进而抵达湖南、湖北等省份。因此,溪口成为休宁西乡及婺源北部的贸易辐辏地,河两岸店铺作坊,鳞次栉比,是休宁县历史上九大街市之一。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溪口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弘济桥则是连接两岸交通的关键节点,见证了无数商旅士子的往来。它不仅承载着经济交流的重任,还在军事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1949年4月,解放军和地方游击部队就曾通过弘济桥,击溃溪口敌军,势如破竹,解放了休宁全境。
弘济桥还有两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别名。由于桥下沂源河的水流到此处,清澈深水中丰富的石矿物质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层次分明的蓝光,河面呈现出蓝色,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作蓝湖桥。据传,蓝湖桥边曾有吴姓族人迁来,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蓝湖吴氏。又因为此河段沂源河原水流湍急,为减缓上游急水对桥体的冲击,人们在桥下方拦河筑堨,所以它又被叫做拦堨桥。
1914年,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教育考察时,从江西经婺源走浙岭古道跨过弘济桥进入休宁溪口境内,并留下了行程记录。他从溪口动身,经石田、小珰、汪金桥、黄村等地,考察了休宁黄村小学和安徽省立二师(今安徽省休宁中学) ,这也为弘济桥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如今,群山环抱之中的弘济古桥已不再承担通行的重任,但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依然静静地横卧于碧波之上。它见证了溪口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情感与记忆,是休宁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故事,也启迪着后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珍视。(李顺利)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