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好江淮 > 乡镇社区 > 正文

文化振兴旺 乡村振兴强

2025-02-20 09:44:25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陈敏  审核:张弘

初见马师傅时,是在马灯拉场现场。那时,晚上七八点钟天已经完全暗下来了,路过香河村的一片空地,只见空地上聚了二三十个人,从十岁左右的小娃娃到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个个手举大旗,伴着一盏从屋檐上悬挂下来的灯,跟着锣鼓节奏,不停地变换队形,穿插、排练。村里干部趁着拉场休息空隙介绍我们跟马师傅见面,那时的他因为刚拉场完,满头大汗,喘着急气,但是听说我们对马灯很感兴趣,特意寻来想深入了解了解马灯时,他咧起了大笑容,急着跟我们介绍他的白果树马灯,也因此放弃了这几分钟宝贵的休整时间。

马师傅名叫马水林,是香河白果树马灯第四代传承人,12岁起就跟着父亲学穿马灯,前后担任过马灯多个角色,对马灯各个表演套路非常精通(能玩55个套路),现为芜湖湾沚区红杨镇香河村白果树片区马灯灯师、代表性传承人,大家都叫他马师傅。

 

区级非遗项目

后来为了不耽误马师傅的拉场进度,我们又约了一个不排练的雨天早晨在马师傅家里仔细聆听他与马灯的故事。

因为热爱所以有使不完的劲

白果树马灯从马水林曾祖父马光清于清朝光绪年间始创,历经四代,已经有150年左右历史了。马水林自记事以来,记忆里就有了马灯的身影,他只记得那时先是祖父做拉场师傅,后来祖父年纪大了,就由父亲做师傅。父亲马本武对马水林在马灯上的影响最大。传统马灯是要从年初一跑到年十五的,在马水林稍稍大点的时候,父亲就会带着他一起穿马灯。那时的马水林更多的是觉得好玩,但是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马水林渐渐明白了马灯对马家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因此渐渐爱上了这个套路繁多、寓意吉祥的民俗活动。马水林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马灯套路,马灯套路有七十二个,每个套路对应的走位都需要学习者自己识记、反复熟悉练习。同时,穿马灯也是个体力活儿,需要不停地跑着变换队形。马水林回忆说,学马灯是很苦的,又累又伤脑筋,但是他那时虽然岁数小,但因为热爱所以有使不完的劲。当我问到那么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时,马师傅立马斩钉截铁地说,再辛苦也不能放弃啊,马灯那是刻进我们马家人骨子里的。马水林的母亲也在旁边回忆起小马水林的学灯路,她打趣道,这小子那时候白天练,有时候跑的脚疼的哇哇叫,晚上睡觉嘴里都还念着那些套路。在母亲的神情和话语里,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受伤的心疼,也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坚韧、勇敢品格的自豪。也正是这种坚韧、勇敢,才让马水林在后来40年那么困难的马灯发展环境里依旧不忘初心地热爱着。

马灯道具

严师也有柔情

马水林是个极度看重规矩的人,在马灯表演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他的“徒弟”们也是如此。暖冬的夜晚也是寒凉的,我眼见着马灯演员由刚开始的脚步轻快、神色轻松逐渐到喘着粗气、满头大汗,有些甚至把身上的棉袄、羽绒服当作累赘扔在一旁。拉场场上的马水林是严肃的,我从未见他在场上笑过,他就在旁边静静看着你的套路动作,不发一言,等马水林出口时,那必然是有“徒弟”记错套路动作要挨骂了。马水林说,一招一式、一个步子都不能出错,不然就是毁了整个表演,一个人错,队形就乱了,整个队都要重来。看着他们的穿插套路,我是不懂的,每次看到他们在场上跑的那么卖力、动作那么流利时,我总是忍不住想鼓掌,但每当我看到马师傅紧皱着眉头盯着场上一言不发时,我也仿佛成为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不自觉地被马师傅散发的气场震慑住。

后来,我听村干部介绍了一个热爱马灯的小伙子。陶天然是今年马灯队的队员,他是退役军人,是大学毕业生,也是有梦想的考研人。陶天然告诉我他是香河人,但是从小在芜湖县(今湾沚区)里长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马灯,这波马灯2018年第一次跑时,他的父亲加入了马灯队,那时他才知道他的老家香河还有这么一项非遗文化在继续传承,于是在2019年毅然加入了白果树马灯队。他说,马师傅一直都很严厉,对每个人都一样,做错动作那是丝毫不留任何情面,挨骂之后还得要一遍又一遍地接着练。陶天然跟我说这些的时候眼睛还偷偷瞥马师傅,似乎是在随时观察他的动态,害怕我们的谈话被他听到。

他说马师傅大事骂,小事也骂。有次练完马灯之后不穿衣服也被马师傅一顿骂。但是他知道,那些骂,都是为他们好,套路错了骂是为了让他们对套路印象更深刻,不穿衣服骂是怕他们带着汗站在风里着凉生病。一开始练的时候,马师傅考虑到大家体质、年龄差距的问题,会控制时长和速度,后面再慢慢加快节奏。陶天然说,其实他的好我们都知道。或许这就是“严师”背后的柔情吧。

是传承,更是团结

白果树马灯在2019年申报为区级非遗项目,马水林想再继续申报市级非遗,他说因为现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会马灯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马灯,所以平台越大就会有越多的人关注到,加上他自己也是区级非遗传承人,也有义务把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讲到没见过马灯时,我不自觉有些心虚。

马水林对父亲的感情很深,他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特意从上海请人捏的人像,人像各种扮相,都是马灯里的角色,他说父亲苦累一生,做这些也是为了纪念已经去世的父亲。

人像——马灯角色

20世纪70年代末,马灯经历了四十年的停演期,直到2018年,才开始恢复。当时,马水林正在上海务工,待遇也还不错,当村里的干部找到他请他回来当马灯队灯师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问他那上海那边的工作怎么办?他说,工作肯定是安排好了才回来的,至于钱嘛,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能有一个展示马灯的机会,就算贴钱也要回来做啊。他回忆起以前,是有点落寞的,在马水林小的时候,年年有马灯,一到正月前后就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要来参与,那时候的邻里之间感情非常深。但是后来大家都出去打工了,交往越来越少,在一起交流感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马灯也是为数不多的能把大家聚集到一起的活动了。讲到这里,他的眼眶微微泛泪,其实同村的玩伴以及他的两个弟弟都是会马灯的,但是由于时间太久,大家对这种传统文化也都不怎么重视,套路大多数人是不记得了,也只有他坚持到现在。马水林还对祖传的马灯进行了改进,以前的马灯跑的快、看不清,他在此基础上放慢了马灯节奏,马灯跑起来相较以往更加轻松,也丰富了马灯的套路内容。

我好奇当初提议把马师傅从上海请回来的村干部喻继胜的想法,喻继胜告诉我,穿马灯是他们村一贯的传统,之前因为很多原因马灯停演了很多年,但是他一直就想把马灯队重新组织起来,终于到2018年有了这个机会。他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几个村子再一合并,白果树这个自然村也就不在了,趁现在有机会能通过马灯把大家团结到一起,也算是不留遗憾吧。在谈话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以马水林、喻继胜为代表的香河人对传承传统马灯和增强村子凝聚力的坚定。

马师傅说他还有个儿子,刚大学毕业,回来肯定也是要传承马灯的。他说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文化传统,不能让它在自己这里断掉。他要把祖辈的这份担子挑下来,继续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做好文化传承。

马水林说他还有个办马灯展的愿望,想要展示马灯的一些物件和父亲留下来的老物件,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马灯这个传统民俗,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父亲。在这里,我们希望马师傅的愿望能早日实现。(王雪纯)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