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释放出整治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的鲜明信号——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数字增减,而是一场从“形”到“质”、从“痕”到“心”的治理革命。唯有摒弃“痕迹崇拜”,以制度护航实干、用初心丈量民情,方能将“留痕”转化为“留心”,让治理成果真正沉淀为群众的获得感。
从“形式载体”到“治理成果”,让事务性留痕转向价值性沉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基层治理需破除“留痕主义”窠臼,将工作重心从形式化记录转向实效性成果的积累。要优化考核机制,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为核心指标,减少台账、报表等“痕迹材料”的权重,倒逼干部从“材料堆”转向“实干场”。要整合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基层治理数字化系统,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减少重复填表、多头报送的负担。要强化成果转化,定期梳理形成可推广的“治理案例库”,让“留痕”转化为治理智慧的沉淀。要培育务实文化,倡导“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留痕”理念,树立“轻痕迹、重实绩”的干部评价导向。
从“指尖焦虑”到“脚下力量”,在泥土芬芳中重拾初心刻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干部需跳出“指尖办公”的虚拟围城,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要深化一线走访,推行“网格化+责任制”,让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栋,面对面倾听诉求,手把手解决问题。要创新群众工作法,用方言土语拉近距离,让干部和群众“说上话、讲清理、帮到位、交上友”。要建立“蹲点调研”机制,针对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难点,组织干部驻村(社区)蹲点,形成“问题清单—对策清单—成果清单”闭环。要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群众打分+实绩晾晒”评选优秀案例,让干部在“泥土味”中感受价值认同。
从“机械留痕”到“为民初心”,以制度重构守护治理本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根治形式主义,需通过制度创新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逻辑。要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摆拍式调研”“过度留痕迎检”等行为,对违规者实行“一票否优”,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要推行“反向考核”机制,由上级考核下级转为群众评议干部,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要构建容错纠错体系,对因实干导致的探索性失误予以包容,对“唯痕迹论”导致的敷衍塞责严肃问责,树立“为担当者担当”的导向。要强化制度协同性,将减负措施与党建考核、干部晋升等制度挂钩,形成“减负—增效—激励”良性循环,让干部心无旁骛谋实事。(张倩)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