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小说教学的新路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0月28日,太和县双浮镇中心学校语文研修组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公开课研修活。本次活动由吴小玲老师主讲,聚焦经典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以创新的教学导入设计为核心亮点,引发全组教师深度研讨。课堂伊始,吴小玲老师并未急于切入文本,而是以陈星的一曲深情而悲戚的《流浪歌》作为导入。“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当悠扬而略带伤感的旋律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学生们瞬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漂泊与思念的情感世界。吴老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是什么原因呢?从这首歌里,你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们纷纷发言,“孤独的游子”、“思乡的愁苦”、“生活的艰辛”等关键词被一一引出。吴老师巧妙地将歌曲中“流浪者”的形象与小说主人公“于勒”的命运联系起来,成功地为新课营造了浓厚的心理与情感氛围,实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在学生们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吴老师顺势引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并围绕小说情节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于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们带着问题沉浸文本,在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中梳理情节、捕捉细节。吴老师则穿行于各小组之间,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里探寻真相,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在品读环节,吴老师独具匠心地引导学生聚焦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从“流氓”、“无赖”到“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再到“贼”、“流氓”。通过对这些称呼的反复品味和对比分析,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称呼变化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在此基础上,吴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些冰冷的称呼之外,谁用了不同的眼光看待于勒?”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我”——若瑟夫的形象,感受其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与善良,从而挖掘出小说中一抹温暖的人性亮色,完成了对文本主题从“批判”到“希望”的深层解读。
课后,语文研修组组织了深入的评课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付楠老师认为:“这节课导入环节新颖别致,用《流浪歌》架起了学生与经典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孙伟主任指出:“本节课问题设计精准高效,以主问题引领,驱动学生深度思考;文本解读细致入微,抓住了“称呼”这一关键点,以小见大,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同时,老师们也就课堂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探寻语文教学的最优路径。最后,老师们还围绕“情境导入的适用性”等话题展开交流,分享教学思路与改进建议,实现了“以课促研、以研促教”的研修目的。
此次公开课研修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吴小玲老师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为全校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它标志着双浮镇中心学校在深化教学研究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双浮镇中心学校语文研修组将继续深耕课堂,以研促教,为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吴小玲)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