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回民小学教师郭培培以文言文《伯牙鼓琴》为课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活动。课堂以音乐“高山流水”为引,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艺术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讲课环节:层层递进,感悟经典
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言文的韵律美。随后,教师聚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等关键句段,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文意。例如:当学生读到“志在高山”时,老师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悟出:“志”的深意,那就是心意、情怀。学生恍然大悟,那就是“向往高山的情怀!”

为深化理解,她鼓励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如果你是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有学生描述:“我仿佛看到巍峨的泰山耸入云端,云雾缭绕间流水奔腾。”通过角色代入,学生逐渐体会到“知音”的珍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曰”“叹”等对话词和“破琴绝弦”的动作描写,体会文中人物的失去知音的心情,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最后,结合“资料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背景故事,学生深刻领悟了“知音难觅”的情感内核,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背诵,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评课环节:以课为镜,共研共进
评课中,教师们各抒己见,既讲优点也谈不足,并委婉地提出了建议。大家认为,本节课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文言文学习与审美教育相融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是注重学法指导,通过“读—悟—讲—背”的阶梯设计,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二是巧用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三是文化浸润,通过“知音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此次公开课不仅展现了郭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更彰显了回民小学“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三尺讲台上,教师们以经典为薪火,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正如《伯牙鼓琴》所启示的,教育亦是“觅知音”的过程——唯有以心育心,方能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王献军 李国富)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