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梅剧转型发展研究》面世以来,在戏曲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填补空白的学术视野,更在于它背后那份源于纯粹热爱的创作初心。
该书视角新颖,从战略高度系统梳理了黄梅剧的历史轨迹,审视其发展现状,并畅想未来前景。它明确提出了黄梅剧转型发展与升级换代的核心理念,并审慎推导出两大时代课题:标准化建设与艺术流派建设。尤为重要的是,作品深刻阐述了将“黄梅剧语言标准”构建作为战略优先事项的充分理由。
在实践层面,作者创造性地按黄梅剧对安庆方言的运用尺度进行分级设库,提出了“黄梅剧语言四级三元正音系统”。这一系统旨在消除传统“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法”的弊端,弥补方言运用规则的缺失,为黄梅剧的声乐教育与艺术传承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工具。

据介绍,该书面世不久,便收获了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是对作品价值的最佳印证。著名黄梅戏作曲家精耕观后曰:“择书在手,感叹不已,难能可贵!”著名戏曲研究专家汪同元感叹:“看着沉甸甸的一部大作,令我感佩之至!”著名皖文化学者郑炎贵评价:“你的大作很及时。用功颇深,用心良苦!”著名编剧何成结看到该书简介即呼:“了不起!”安庆师范大学校长彭凤莲感叹:“熙熙攘攘中能静心研究出成果,不为稻粮谋,难能可贵!”此外,多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舞台实践者和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该书的出版具有独特意义。
该书作者王燎原出生于黄梅戏之乡潜山,如今是一名企业管理者与独立原创音乐人。他谦称自己是“门外汉”,而这部著作也并非政府资助项目,出版不为评职称,纯粹源于对黄梅剧的挚爱。已在天津生活三十多年的他,道出了最真挚的心声:“每每思乡,唯有黄梅戏可以解忧矣!”
著书的动机,始于一个朴素的愿望:为了教自创的“某K歌”家族成员学唱黄梅戏。王燎原在购买权威教材自学时,发现其中存在多处雷同的理论问题,由此触发了他独立研究、著书立说的想法。历时四年,他投入大量精力与金钱,最终完成了这份心血之作。
该书的设计也颇具巧思。封面素净淡雅,右下角“皖韵”二字似隐似现,仿佛诉说着黄梅戏的艰辛历程;腰部偏左位置清晰标注的“流派、标准、唱法、语言、数字化”,让读者对全书核心内容一目了然。全书共35万字,其电子书达496页,并创新性地设置了静态细节谱。读者扫描封底二维码,即可在阅读理论阐述时同步查看歌谱,这一“书本、手机两拿着”的设计,彻底解决了以往需要前后翻书的麻烦,体现了作者将传统艺术与数字化阅读习惯相结合的深思。
《黄梅剧转型发展研究》以其扎实的内容、创新的体系而引发关注,其出版无疑为黄梅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独特思考与前行方向。
(林庸明)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