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蚌埠,“中国味都”IP打造的构思与路径

2025-08-20 10:23:52 来源:安徽财经网   编辑:宋娟   

每一个地方都是一部书,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传奇。称呼“都”是对中国一些城市的别称,现在好多城市冠上“都”的称号。比如上海被称为“魔都”、北京被称为“帝都”、合肥被称为“霸都”等等,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消费市场偏好的转变,城市需要新形象实现破圈,并赋予自己更年轻化的内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不能简单以流量为导向,而是要以在地文化和资源为养分,结合新标签的气质,打造不一样的地方生活体验。

独特的区位造就蚌埠成为“中国味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蚌埠南北分界线的独特地理环境、淮河流域丰富的水系资源,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使得蚌埠地区物产富饶,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蚌埠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充沛的水资源。这里盛产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拥有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沙沟西瓜、石湖西瓜、王庄花生、五河沱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企业品牌4个、产品品牌29个;各县也推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五河县的“五水珍鲜”,由五河县地貌特征“一山三湖五条河”演化而来;固镇县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皖美固香”,整合区域内特色农产品资源,形成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双向联动的模式,助力农产品上行。独特的区位使得南甜北咸,南米北面全部融汇于蚌埠特色美食中。

蚌埠打造“中国味都”的底气,首先来自其得天独厚的“味觉基因库”。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古代“四渎”,千百年来不仅滋养了两岸文明,更培育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蚌埠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兼收并蓄了北方饮食的豪放与南方饮食的精致。这里的每一道地方小吃,从鲜香扑鼻的沱湖螃蟹到回味无穷的固镇花生,从独具特色的怀远石榴到远近闻名的五河千张,都是大自然与人文共同雕琢的味觉艺术品。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蚌埠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交融的“味觉实验室”,为“中国味都”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蚌埠“中国味都”基因

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众多独特美食,因为历史上蚌埠就是南北文化交汇地。大禹在此“劈山导淮”,留下了禹会村遗址、涂山庙会等文化遗迹,这些历史事件促进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双墩文化遗址(距今7300余年)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和精美纹饰,反映了早期人类文明的饮食习俗;如蚌埠河蚌粉丝是当地渔民将河蚌与粉丝结合的传统菜肴,起源于淮河沿岸渔民的烹饪实践,其历史渊源与蚌埠“珍珠城”的文化传说密切相关,相传淮河蚌女为镇压恶龙化作珍珠,这一传说赋予了菜肴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因为朱元璋,蚌埠的明代元素美食有皖北地锅油面鸡(朱元璋喜爱的传统大锅菜)等菜品。

出圈的“皖C三件套”为蚌埠"中国味都"奠定基层

2023年,一部《长夜烬明》使蚌埠市成为众多游客打卡网红地。除了故事与美景,同样让蚌埠的美食火出圈,小龙虾、烧饼夹里脊、冰酒酿组成的“皖C三件套”快速走红。

蚌埠小龙虾。蚌埠在1979年就开始出现小龙虾摊位,那时当地人叫它“蚂虾”。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蚌埠人骨子里爱吃蚂虾的味道还是留了下来,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由于地处淮河边上,蚌埠盛产小龙虾,也是最早将小龙虾做出名头的地方,堪称国内龙虾业界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小龙虾第一城”。说起蚌埠小龙虾的走红故事,有部纪录片叫《虾街的十年》(1997年——2007年),里面讲了蚌埠这个“小龙虾尝鲜第一城”。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那时就有条专门吃小龙虾的美食街,绝对是“安徽小龙虾的老家”。

烧饼夹里脊。蚌埠著名的传统小吃烧饼夹里脊初创于上世纪90年代,烧饼夹里脊就是由烧饼、里脊肉、酱料等组合而成的一种小吃,被誉为“中国人的汉堡”。它是现代蚌埠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仅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蚌埠饮食融合、演变、创新的特点,为此在2007年还创作了蚌埠本土话剧《烧饼夹里脊-菜刀又见菜刀》,后续还推出了烧饼夹里脊的蚌埠原创RAP,更是登上了《早餐中国》纪录片,成为平民美食的佼佼者。

冰酒酿。冰酒酿是蚌埠民间传统冷饮,以米酒、赤豆等为主料,配以冰水冲调制成的特色饮品,早期以街边摊点形式存在,以三轮车推车形式售卖,凭借独特口感和亲民价格获得消费者认可,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商标。

蚌埠“中国味都”的具体体现

从清晨的缕缕炊烟到深夜大排档的喧嚣,蚌埠美食如同开启城市文化史的钥匙,不仅引领我们品味美味,更带我们领略南北交融的千年故事,美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蚌埠的美食体现在一日三餐和夜宵层面,早餐丰富,各类汤类有近20种类型,拉面、汤面、扣面、海鲜面等应有尽有,南北兼容;中餐和晚餐的特色美食也非常多,如怀远地锅鸡、金涂山全鸡、任桥牛肉、河蚌烧粉丝、生炸圆子、各类烧龙虾、沱湖螃蟹、湖沟烧饼、河溜豆饼、茄子扣肉、红烧划水、爆炒鳝片、葱爆羊肉、老蚌埠红烧肉等等;夜宵有各类烧烤、炸串、臭干子夹肉、小龙虾、酸菜鱼、炒腰骚等等。因为美食,蚌埠也出来一批特色网红店,如阿财老铺、老蚌埠、同源茂、雪园小吃等等,还出现了甜啦啦、伟伟冰酒酿、老约翰等连锁休闲食品企业,蚌埠的美味给驻地高校学生和部队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让来过蚌埠的人对蚌埠味道赞不绝口。

蚌埠“中国味都”的建设不仅是产业命题,更是文化命题。蚌埠深谙“味觉认同”的力量,通过系统性的饮食文化挖掘与传播,构建起完整的“味觉身份识别系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沱湖螃蟹的报道,《风味人间》对蚌埠小吃的聚焦,让全国观众通过屏幕品尝到了蚌埠味道。每年举办的“蚌埠美食文化节”不仅成为饕餮盛宴,更是一场关于淮河饮食文化的学术研讨会。蚌埠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味都”建设培养着科班出身的“味觉传承人”。这种将饮食从口腹之欲提升到文化高度的努力,使蚌埠味道获得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内涵,也让“中国味都”的名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支撑。

蚌埠“中国味都”打造的构思与路径

蚌埠要打造“中国味都”,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还需要系统打造六个统一工程:一套“中国味都”VI系统、一首“中国味都”欢乐颂、一座“中国味都”产业谷、一条“中国味都”市场链、一场“中国味都”论坛、一个“中国味都”智库。“中国味都”是新兴产业,是城市名片、文化符号、经济密码,是蚌埠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扩音器、留声机、催化剂、高速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消费市场偏好的转变,蚌埠城市需要新形象实现破圈,并赋予自己更年轻化的内涵,“中国味都”这一新的IP将让蚌埠再次出圈,留住食客的味蕾,打造不一样的蚌埠生活体验,从“珠城”到“味都”,蚌埠正在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城市品牌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传统在现代中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

“中国味都”的新名片将重新定义蚌埠自己的城市身份。从河鲜小吃到预制菜产业高地,从地方风味到全国味蕾的征服者,蚌埠的“味道革命”不仅是一场产业转型,更是一次对中国饮食文化版图的重新绘制。在这条充满香气的道路上,蚌埠将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历史积淀和创新精神,书写着中国饮食产业发展的新范式,打造“中国味都”新名片。(王唤明)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