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家风安徽】泾县吴组缃家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2025-08-08 11:38:54 来源:安徽画报   编辑:宋娟   

从安徽泾县茂林镇,走出了一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吴组缃,他在这里出生、求学,并在由其父亲创办的茂林小学任教,后走出安徽,考入清华,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央大学国文系任教。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20世纪60年代,吴组缃( 右坐者)、夫人( 左坐者) 与两个孙子( 前站立者) 合影

鼓励家乡,求学无止境,要培养人才

吴组缃(1908年-1994年),安徽泾县人。与革命家王稼祥、李紫翔同乡,与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并称“泾川三吴”,后来在清华大学读书,与钱钟书、吴晗、曹禺同学,并与季羡林、林庚、李长之称为“清华四剑客”。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山洪》,中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某日》,短篇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等。

吴组缃在工作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组缃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他曾经向领导清华地下党工作的同学要求入党,而地下党领导人为了“安全”,希望他仍在党外( 后来他在北大入了党)。吴组缃同时加入了“反帝同盟”和“社会科学研究会”两个团体,后一个团体就是阅读、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团体。他说:“我是从大学时代起,就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我与二十世纪》)”。吴组缃14岁即以写作名世。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吴组缃的小说集《西柳集》,1935年上海文化生活书店出版吴组缃的小说散文集《饭余集》。1943年出版长篇小说《鸭嘴涝》,1946年增订再版,改名《山洪》。吴组缃共创作短篇小说十九篇,长篇小说一部。2020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吴组缃全集》,收入了以上所有作品,并加上了他早年写的诗歌和散文。

吴组缃给茂林小学校庆的题字

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现代文学会会长,安徽散文学会副会长方铭认为吴组缃是一个以质胜而非量胜的作家。“艺术上的取精用宏,文笔上的千锤百炼,最早就得到茅盾的激赏,称他‘是一个前途无限的大作家’,‘吴组缃先生是一位非常忠实的用严肃眼光去看取人生的作家’。现在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小说史,没有一部不对他作为重要作家论述。他的小说也被翻译于英、法、俄、日诸国,成为世界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1961年,夏志清的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英文初版,十年后又推出增订二版,列章论述的作家有: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张天翼、巴金、吴组缃、张爱玲、钱钟书等。夏志清认为,‘吴组缃是抗战爆发前几年左翼作家中最优秀的农村小说家’。”

吴组缃为茂林中学题写的校名和回信

吴组缃对家乡充满深情,最后一次回家乡时已是八旬,身着中山装,手扶拐杖,用自己的笔耕之资,捐给茂林小学作为奖学金,培养家乡人才。他说:“我在北大教书,每年高考之后我去翻新生名册,希望有茂林的学生上北大念书。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很了不起的思想。世界是无穷的,文学艺术也是无穷的。世界上许多事情,包括人体在内,还都不大了解,求知、求学问,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务。”他告诫家乡人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奋取精神,关心教育,培养人才。

二十多岁时任冯玉祥国文老师

1935年1月,吴组缃从清华毕业,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任职,有缘与冯玉祥结识,并出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长达13年之久,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页。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剖析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吴组缃在这一时期已经小有名气了,他创作出许多反映中国农村破产的小说及散文,得以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相识。提起这段过往,吴组缃说:“冯玉祥爱国,主张抗日,拥护共产党,很了不起。他是《三国演义》的信徒,学刘备三顾茅庐,尊重知识分子。他看过我的作品,请我去当国文教员。”

吴组缃铜像

冯玉祥几次隐居泰山,并在泰山建立了研究室,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不同于以往戎马倥偬时以自学为主,冯玉祥在泰山时的读书时间、地点相对集中,这段认真读书、探求真理的时光对他的思想转变至关重要,最终使他“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为一个民主的军人”。当时,他特别聘请了许多老师为他讲学,陶行知讲授哲学,李达讲授马克思主义,邓初民讲授《资本论》,陈豹隐讲授政治经济学,范明枢等讲授历史,赵望云讲授书法美术,而吴组缃就负责教冯玉祥的国文。冯玉祥对老师们都很是爱戴,他一生都很刻苦,却慷慨帮助民众。他与夫人李德全一起,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简朴清廉的生活,自己家的伙食标准都定下了规则,照章办事。冯玉祥和夫人每天的菜金是4角,随从人员是2角,但老师却是6角。

1947年, 吴组缃(后排左三) 陪同冯玉祥(前排左四)、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前排左六) 访问美国

吴组缃的著作

吴组缃回忆说,当时每周上两节国文课。每次上课,冯玉祥都到大门口迎接他,并双手奉茶;在上课时间冯玉祥也从来不接待客人,恭恭敬敬地听讲,写好作文也是双手捧给他,并说道:“吴先生,请你给我改一改。”当时吴组缃20多岁,冯玉祥却已50多岁,且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将军。冯玉祥执弟子礼这样恭敬,让他非常感动。他还回忆说:“冯先生可不是大老粗,他的心细着呢!而且,他还特别勤奋,他的讲话稿、他的著作,都要自己亲笔写出来,轻易不让他人代笔。”“我作为秘书,负责替他修改文章。有时冯先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于口语化,有的地方还显得生硬,这些都需要处理。我的任务就是后期的编辑工作。”吴组缃回忆道,冯玉祥将军也和一般文人一样,珍爱自己的文稿,不愿意被人随意改动,但对吴组缃的编辑加工,冯先生却是赞赏有加。

长孙吴新回忆爷爷奶奶:爷爷非常幽默,奶奶是“大内总管”

吴组缃一生共有四个孩子,长女吴鸠生、长子吴葆羽、次子吴葆刚,其中还有一个老三夭折了。长孙吴新,曾在一篇回忆爷爷奶奶的文章中写到很多趣事。

1930年,吴组缃( 左) 与夫人沈菽园合影

爷爷是著名作家和文学史家。但在我的眼里,他只是一个可亲可爱的爷爷。小时候,我们总是跟爷爷调皮捣蛋,却不会被惩罚。我两三岁的时候,穿着开裆裤满地跑。有时就会跑到爷爷的书房,然后往地上一蹲,大叫:“爷爷我要撒尿!”这下可把爷爷急坏了,书房是他的“圣地”。他着急地说:“不行不行!”我就会得意地一笑,跑掉了。如法炮制几次后,爷爷以为只是逗他,不再管我了,我就会来真的。七八岁的时候,正是男孩子比较顽皮的时候,我每学到一样“本事”,都要告诉爷爷。记得有一阵我迷上了舞棒,显摆给爷爷看,结果把家里的灯泡都打坏了。爷爷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幽默、有趣的人。他想吃羊肉了,就会大肆渲染羊的好处,说:“你看看,羊多好啊!鲜字里面有羊,美字是羊字头。”每次完成重要的文章,交稿后他总是会说:“总算生出来了,是难产。”爷爷有一枚印章叫“帚翁”,我问由来,奶奶说,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指派爷爷扫厕所,说他扫得最干净。奶奶从此戏称爷爷为“帚翁”,爷爷欣然接受,刻了这枚印章。奶奶是一个实干、能吃苦的人,在苦难面前,她从来不会怨天尤人,总是任劳任怨。1938年,抗战初期逃难到重庆,物资匮乏,奶奶一个大家闺秀,种菜、养鸡、养鸭,甚至养猪。爷爷的好友老舍先生来串门,看到奶奶喂猪的情形,开玩笑说:“做你们家的猪真好啊,看看这种待遇,怕只有吴先生才能享受。”奶奶是我们这个家的“大内总管”,管着家里的一切。据奶奶说,她和爷爷结婚的第二天,祖爷爷就把家里所有钥匙交给她了。奶奶把家中的里里外外管理得井井有条。

吴文海向记者展示吴组缃家族的族谱

如今,在泾县茂林,吴组缃的祖宅仍保存完好。在一位对吴氏家族非常熟悉的乡贤吴文海家中,记者看到了吴氏宗谱。茂林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2012年,吴文海组建茂林吴氏宗谱编委会。在现今已编成的80万余字《茂林吴氏宗谱》上,吴文海向记者展示吴组缃家族的谱系。

吴组缃家宅——柒房(外景)

在距离吴文海家几分钟车程的柒房,是吴组缃家宅,位于茂林镇西边,前后两大进,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324㎡。大门向东,花砖门墙,白石门坊,白石嵌方上刻“大夫第”三字,门厅后有庭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婷/文 高斌 宋潇婧/图)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