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山水为卷,文脉为墨 绘就全域研学新图景

2025-07-18 08:34:1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孙晓帆   

安徽,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铺展着奇山秀水、激荡着科创动能的文旅厚土,在研学旅游的热潮中绽放出独树一帜的光彩。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安徽省作为全国首批6个试点省份之一,以“机制创新、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路径,推动研学旅游基地实现“螺旋式进阶”。

如今,安徽悉心打造的人文历史研学、红色传承研学、科技探秘研学、山水生态研学及新兴业态研学等多元板块,正以各具神韵的魅力向八方宾朋递出邀约。

全省 “一市一品” 特色课程体系与百余条精品研学路线交相辉映,让每一段研学之旅都步步皆景、帧帧含知,成为解码安徽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创新之力的生动课堂。

人文历史:千年文脉织就研学长卷

安徽的人文历史研学如同一部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岁月的沉淀。

徽州文化在此绽放璀璨光芒,黄山呈坎古镇的《家业》影视同款年俗课,让学子在宗法礼仪、农耕仪式中触摸宗族文化的肌理;徽州雕刻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木雕技艺,刻刀与木石的碰撞声里,是千年匠心的延续。

“一市一品”的人文矩阵更显多元:宣城宣纸文化园里,学生们亲手体验“三丈三”巨宣的捞纸工艺,在纤维与水的交融中理解“纸寿千年”的奥秘。

安庆六尺巷的“礼让”情景剧,让桐城派的人文精神具象化。

阜阳非遗元宇宙基地通过全息投影,让界首彩陶、颍上花鼓灯等168项非遗“活”起来,学生们戴上VR眼镜即可“穿越”到古代作坊,感受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池州 “千载诗城” 的研学线路,不仅有诗中的杏花村,更有《清明上河图》同款的古街沉浸剧,让诗词意境从文字变为可感的场景……

红色传承:烽火淬炼的精神熔炉

红色研学在安徽大地铺展成壮阔的历史画卷,革命记忆与时代精神在此共鸣。

六安“革命大别山 红色鄂豫皖”线路串联起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学生们在“红军粮制作”“战地通讯”等体验课中,重温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卓绝。

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烽火密语”课程,让学子通过破译电报密码、模拟机要传递,体会“一字千钧”的使命担当。

黄山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推出“重走东进路”实景研学,参与者身着军装、背负行囊,在徒步中聆听“夜袭官陡门”的战斗故事。

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胜利之师”沉浸式剧场,结合AR技术还原渡江场景,学生们通过“运送弹药”“战场救护”等互动环节,深刻理解“军民鱼水情”的力量。

这些红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让青少年在代入式体验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成长动力。

科技探秘:科创沃土上的未来课堂

安徽的科技研学以“硬核”资源构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合肥科学岛的“量子迷宫”研学项目,让学生通过操作量子模拟装置,理解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律。

中国科大先研院的“AI画家”课程,引导青少年用算法生成徽派建筑图案,感受科技与美学的碰撞。

芜湖奇瑞汽车工厂的“汽车诞生记”研学,从钢板冲压到整车组装,全程可视化的生产链让学生看懂“中国制造”的创新密码。

铜陵铜官府的“数字炼金术士”项目,将3000年铜冶炼史转化为互动游戏,参与者在虚拟场景中调试现代冶炼参数,对比技术迭代的智慧。

同时,“皖美研学”平台的2.0版本更实现了“科技+研学”的线上线下融合,学生可在线预约中科院实验室的云参观,与科学家实时连线探讨科学问题。

山水生态:自然馈赠的立体教材

安徽的山水研学,是大自然馈赠的沉浸式课堂,“三山两湖”的生态禀赋孕育出无数生动课程。

黄山“奇松基因库”研学中,学生们跟随植物学家深入林间,采集黄山松样本,通过DNA测序技术解码其抗风耐寒的生存智慧,让课本里的“适应性进化”有了可触可感的答案。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密码”课程,参与者手握地质锤轻叩片麻岩,在显微镜下凝视2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仿佛与远古地球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巢湖湿地的“候鸟侦探”项目更具互动性,学子们操作红外相机记录候鸟踪迹,采集水样分析生态指标,将观测数据汇入湿地保护数据库,在实践中成为生态守护者。

六安打造的“大别山生态走廊”研学线,则串联起鄂豫皖三省交界的自然秘境,青少年沿着候鸟迁徙路线追踪观测,在跨越区域的科考中,真切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这些课程让山水不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充满知识密码的立体教材,引导学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读懂生态平衡的法则。

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研学新图景

新兴业态让安徽研学突破传统边界,呈现出更多元的可能。

亳州“中华药都”研学基地,学生们在智能温室辨识药用植物,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药材从种植到炮制的全流程,还能亲手制作阿胶糕、亳菊香囊,将养生文化转化为生活技能。

齐云山自由家营地的“动物保育员”课程,参与者为水豚、梅花鹿等动物设计丰容玩具,在观察动物行为中学习动物福利知识。

合肥通航科普基地的“小小飞行员”项目,从飞行原理课堂到模拟驾驶体验,再到无人机测绘巢湖湿地,构建起完整的航空知识体系。

东至的“星空研学”基地配备专业天文望远镜,学生们在暗夜公园绘制星图,结合《史记·天官书》中的星象记载,实现古今天文观测的对话。

这些创新业态与“一市一品”课程、精品线路联动,让安徽研学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科技的锐度,更有自然的温度,成为解码安徽魅力的最佳方式。

研学蓝图:体系升级赋能全域发展

安徽研学旅游正以体系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数字化平台到标准化管理,从精品线路到主题活动,全方位构建“研学安徽”品牌矩阵。

“皖美研学” 数字化服务平台已成为整合全省资源的核心枢纽,平台涵盖800余家研学机构、2700余门课程及1200余条线路,三大功能模块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累计服务超23万人次。

安徽制定了《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细则》,建立“自测-核验-整改-总结”闭环机制,从六大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芜湖通航科普基地的智能安全系统、黄山锐蓝基地的课程评估体系等创新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经验,44家试点基地全部完成梯度进阶升级。

线路与活动矩阵持续扩容。“赓续红色精神 探寻千年徽州”等主题线路串联多元资源,“一市一品”课程库与季节线路深度融合,春季观鸟、夏季科考、秋季农事、冬季非遗的全季研学模式渐成气候。

“春学江淮”“缤纷暑夏”等品牌活动每年吸引超千万人次参与。而即将举办的2025研学旅游大会,将通过成果展示、资源对接等活动,进一步强化“省内联动、区域协同”的合作网络。

人才培育与市场监管同步发力。全省已开展420余人次研学指导师培训,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地市专题培训+ 机构日常培训”三级体系。

随着长三角互送机制、入境研学线路的推进,安徽正从“研学资源大省”向“品牌强省”跨越,以完善的体系、丰富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研学宾客。

记者 张亚琴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