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结缘陶土、随父母采集古陶瓷标本,10岁熟练掌握17道传统制瓷工序,她就是让千年徽陶走向世界的文化小使者——安徽省“新时代好少年”、歙州窑非遗小传人洪澜卿。
近日,在黄山歙县桂林镇竦口村的竦口窑陶瓷研究所内,转盘上湿润的陶土匀速旋转。今年10岁的洪澜卿扎着辫子,双手轻按陶土,指尖翻飞间,一只徽派陶瓷的轮廓渐渐清晰。制作区旁的作品台上,茶盏、动物造型等各式陶瓷均出自她手,每一件都透着洪澜卿对徽陶的热爱。
“在做陶瓷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偶尔也会想放弃,但经过爸爸的教导和开解,我终于把陶瓷做出我想要的样子,就感觉非常自豪和开心。”洪澜卿说道。
洪澜卿与徽陶的缘分,源于家庭的文化传承。洪澜卿父亲洪兵是歙州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2010年,他为守护唐宋歙州竦口窑文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成立陶瓷研究所,历经上千次试验,让断烧近900年的唐宋制瓷技艺重焕光彩。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洪澜卿4岁便跟着父母走进古窑遗址,6年间和父母一起抢救性采集近千片千年古陶瓷标本,成为国内年龄最小的文物守护志愿者;同时在父亲指导下攻克难关,熟练掌握了成型、修胎、素烧、配釉等17道传统制瓷工序。
制陶并非易事,但洪澜卿却一直凭着一股韧劲反复练习。近年来,她参与制作或独立创作的陶瓷作品,先后斩获安徽省陶瓷艺术精品展等赛事奖项,用实力扛起“小传人”的责任。
传承技艺的同时,她更化身徽陶文化“传播者”——受邀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现场展示竦口陶瓷制作技艺,作品被九个国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永久收藏;还走进社区、学校、博物馆,参与公益科普活动,捐赠唐宋陶瓷标本,让更多人了解徽州陶瓷工艺。
千年窑火不熄,薪火代代相传。洪澜卿以热爱与坚守唤醒沉睡千年的徽陶技艺,更以童真与匠心,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鲜活的新生力量。“接下来我会继续学习歙州窑陶瓷非遗制作技艺,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且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技艺比赛和文化传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歙州窑,爱上歙州窑。”洪澜卿告诉记者。
(潘腾)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