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碧山寻踪:在古村肌理中遇见时光

2025-10-13 18:58:04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施亚磊   

“原以为是网红打卡地,没想到一脚踏进了历史里。”站在碧山书局的天井之下,28岁的杭州游客程铭霞举起相机,镜头里的阳光正透过雕花窗棂,在百年木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个国庆假期,她循着网友的攻略来到黄山市黟县碧山村,在古祠堂与旧时光的对话中,读懂了这座古村的独特魅力。

穿过村口的小卖部,拐进一条铺着青石板的窄巷,碧山书局的粉墙黛瓦便在徽派建筑群中显现。“和城市里的书店完全是两种感觉。”推开虚掩的木门,程铭霞最先被门楣上的砖雕吸引——缠枝莲纹蜿蜒舒展,虽历经两百年风雨,花瓣的纹路仍清晰可辨。这座由清代嘉庆年间汪氏家祠启泰堂改造的书局,曾是生产队的粮食仓库,2014年经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之手重获新生,成为南京先锋书店的第八家分店。

沿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台阶上到二楼,她特意摸了摸身旁的木柱,指尖能清晰感受到木纹的沟壑。“设计师太懂古建筑了。”程铭霞望着头顶的天井感叹,这里完整保留了祠堂的原始结构,两侧厢房改造成的书架采用可移动模块,既不损伤古墙,又能灵活陈列书籍;连咖啡吧台都采用可逆安装,脚下仿古地砖下还藏着地暖系统,现代舒适感与历史厚重感在此无缝融合。书架上,两万册藏书多与徽州建筑、人文民俗相关,她随手抽出一本《徽州祠堂营造技艺》,书页间夹着的叶脉书签竟也是当地村民手工压制的,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纸页,更是古村的生活温度。

正厅的神龛位置早已变身主题展台,当地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木雕笔筒与绝版古籍相映成趣,柔和的灯光特意调暗了亮度,既避免强光伤害古木,又为阅读与观赏晕开静谧氛围。“听说开业那天,全村人都穿了新衣服来庆祝,像办喜事一样。”程铭霞想起攻略里看到的细节,此刻看着身旁静坐阅读的老人、低头记录的学生,忽然明白这座“中国最美乡村书店”的意义——它不仅让古祠堂从宗族祭祀场所蜕变为文化公共空间,更成了连接村民记忆与游客体验的纽带,是碧山村文化振兴最鲜活的起点。

暮色渐浓,程铭霞走进云贤研学基地的鱼灯手作馆。90后返乡创业者汪苗苗正带着游客处理竹篾,空气中弥漫着绵纸与糨糊的清香。“鱼灯是碧山的文化密码,从明清传下来的手艺。”汪苗苗的话让程铭霞想起下午在书局看到的记载——古时村民中秋舞鱼灯祈愿丰收,如今这门手艺借着手作体验重焕生机。

跟着汪苗苗学做鱼灯的过程,成了她最生动的文化课堂。削竹篾时要顺着竹纹用力,才能做出圆润的鱼身弧度;糊绵纸需薄厚均匀,否则点亮后光影会失衡;画鱼鳞要用朱砂调浆,这样在夜里才会透出温润红光。“爷爷做的第一条鱼灯,父亲接棒传承,现在轮到我们了。”汪苗苗的讲述让程铭霞手中的竹篾忽然有了重量。当她亲手点亮自己做的小鱼灯,跟着队伍沿村道巡游时,看着前后“大鱼”“小鱼”的烛火在古桥与民居间流动,耳畔是村民的锣鼓声与孩童的笑声,忽然读懂了汪大爷“魂儿丢不了”的感慨 。

近年来,黟县碧山村紧扣“一核两带三区五态”的村庄发展思路,在村庄内形成以民宿体验、文创街区、古景游赏、研学基地、康养疗愈五大主要文旅功能体验的和美乡村。村庄运营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为主体,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引进专业运营机构,形成村党支部、运营公司及村民的利益共同体。目前拥有各类民宿餐饮42家、创意小店11家,如全国甲级民宿——我的收藏、多功能创意文化综合体空间——碧山工销社、乡村客栈的极致典型——猪栏酒吧……如今,碧山村已经成为集文旅、休闲、娱乐、文艺创作为一体的新型创意乡村,而程铭霞走过的碧山书局与手作馆,是这幅振兴画卷中最动人的笔墨。

(胡晓洁)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