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河北多地遭遇罕见洪涝灾害,牵动全国人心。黄山市微公益志愿者协会积极响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号召,迅速组织志愿者跨越千里奔赴河北阜平县、北京密云区、怀柔区等救灾一线。其中,来自安徽黄山屯溪的志愿者程秋与11名队友组成的安徽志愿服务团队,作为第二梯队紧急驰援,用13天的坚守与奉献,为灾区群众送去温暖与希望。
紧急集结:跨越千里的 “使命必达”
7月下旬,灾情牵动人心。黄山市微公益志愿者协会第一梯队已于7月28日深夜紧急出发,驰援灾区。7月31日,作为协会项目主管、屯溪服务队队长的程秋接到联合救灾通知,加入第二梯队支援北京。因灾区情况复杂、人员紧缺,第二梯队提前行动 ——8月2日清晨7点,12名队员启程,于当日下午2点抵达北京,随即直奔指挥部投入工作。
“出发时就知道任务艰巨,但想到灾区群众的期盼,我们没有丝毫犹豫。” 程秋说。这支团队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在涵盖第一梯队工作周期的13天时间里高效完成所有任务,于8月8日顺利返程。
一线攻坚:在废墟上筑牢 “民生防线”
抵达灾区后,程秋与团队面临的局面远超预期。据悉,安徽团队负责北京怀柔区所有乡镇及河北阜平的全流程救灾工作,包括物资协调、信息采集、灾民数据统计等,且所有信息均需一线实地收集。
程秋的核心工作是对接乡镇、转运发放物资,并向资方反馈发放情况。“停水停电的区域,要第一时间送水、送发电机组;需要灾后复原的地方,得协调挖机、铲车进场。” 她介绍,物资发放后需收集签收单、花名册,形成完整闭环反馈给十几家出资方,确保每一份善款都用在实处。
在怀柔区琉璃庙镇,5000余名居民已全部转移,程秋与队友仍在对“空镇”进行细致的物资清点与环境排查;在青石岭村,灾害痕迹触目惊心——原本20余米宽的河道被泥石流冲至100余米宽,双向公路全被冲毁,志愿者们只能从河道通行。“平时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跟着挖机一点点开路,硬生生走了两三个小时。”程秋回忆,原本2小时能完成的运输,那天走了四五个小时。
最艰苦时,团队一天卸完30吨物资,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在临时住处歇脚。对于残疾、行动不便的灾民,他们更是入户发放物资,手把手讲解用法。“救灾不只是送物资,更是要保障灾民在流离失所时,仍能保有生存的尊严。”程秋说。
合力攻坚:凝聚社会力量的 “暖流”
此次救灾中,团队协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成为关键。安徽团队与山东团队分区作战,因安徽团队总协调人身体不适,来自屯溪区的戴静明主动扛起怀柔区总负责的重任,统筹物资对接、数据填报、车辆调度等工作,15小时的长途驾车、深夜10点的工作会议、凌晨7点的实地作业成为常态。
这份高效协作的背后,是坚实的组织支撑。近年来,昱西街道黎阳街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 “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 融合发展机制,不仅孵化了 “阅动昱西 救在身边” 普惠性防灾减灾宣传项目,还推动组建了隶属于社区的黄山微公益非公党组织。
从安徽到北京,从城市到灾区,程秋与队友们用脚步丈量灾情,用行动传递大爱。这些奔波在救灾一线的志愿者,如同黑夜中的星光,虽微弱却汇聚成照亮灾区的暖流。而背后,党建引领的组织力量、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志愿者个人的坚守初心,共同彰显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中国力量,也让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在实践中愈发闪亮。(任俊翔)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