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祁门县抓住“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有利契机,将茶产业列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秉持“茶文化为魂、茶产业为基、茶科技为翼”的发展思路,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茶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黄山市祁门县坐落于黄山山脉腹地,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独特的土壤与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茶叶,迄今为止,茶叶种植与制作历史已有600余年。祁门县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祁门红茶曾通过这条国际贸易通道远销欧亚,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斩获金奖,从此蜚声国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8.5万亩,涉茶农户3.8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92%,茶产业当之无愧地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环境变化与产业自身发展瓶颈的双重影响下,祁门茶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经营模式分散化。全县90%以上的茶园由农户散户种植,标准化程度极低。农户们施肥、打药、采摘等环节都遵循各自的经验,缺乏统一规范,使得鲜叶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后续茶叶加工的品质稳定性。二是产业链条短而窄。80%的茶叶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仅仅是将鲜叶简单加工成毛茶便推向市场,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10%,难以提升茶叶附加值,企业和农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三是品牌建设碎片化。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同品质的“祁门红茶”,各类小品牌、杂品牌不仅分散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也稀释了“祁门红茶”这一公共品牌的价值,严重损害了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集体经济参与度低。村集体在茶叶产业发展中大多处于“旁观者”的角色,个别集体茶园、闲置茶厂等资产管理不到位、产权不清晰,导致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不少闲置厂房、集体茶园等资源未能深度融入茶产业链条发展,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长期处于低效利用或闲置状态,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摸清茶资源家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全面摸清茶产业资源摸底是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祁门县以“三清三查”为重要抓手,全面开展茶产业资源摸底工作。一是清底数,建立茶园数字档案。组织专业力量对全县18.5万亩茶园进行逐一GPS定位登记,根据土壤肥力、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精准划分出核心产区5万亩、优质产区10万亩、普通产区3.5万亩,为每一片茶园建立了包含种植品种、树龄、产量、质量检测等信息的“茶园数字档案”。同时明确集体茶园的产权归属、边界范围,形成清晰的资产台账。对村集体闲置茶厂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出闲置茶厂24座,梳理出产权不清、承包过期、界限模糊等问题8项,逐一明确资产权属和盘活调整路径。二是建平台,实现智慧动态管理。搭建“祁门红茶产业智慧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动态记录茶叶加工时间、工艺参数、质量检测结果等流程,优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鲜叶采摘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可视化管理。目前,该平台已接入茶叶企业43家、合作社62个,覆盖茶园6万亩。三是优配置,充分盘活闲置资源。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对集体茶园承包合同开展全面自查,规范经营合同28份,收回违规侵占茶园900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闲置茶厂的改造升级,通过资产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茶厂13座,让沉睡的资产焕发活力。如,祁门县平里镇引入社会资本500万元,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了集茶叶加工、研学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祁红非遗手工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
聚焦链式发展,提升全产业竞争力。
围绕“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产业链条,大力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一是标准化种植,筑牢品质根基。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统一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作业标准,整合分散的集体茶园资源纳入标准化种植体系,提升集体茶园效益,全县累计建设生态茶园5.2万亩。目前茶产业规模化经营率从原来的35%提升至62%,优质鲜叶收购价较同期上涨30%,带动农户鲜叶收入年均增加2400元。二是精深化加工,拓展利润空间。用好财政衔接资金等各类支持措施,引导茶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开发、引进先进精深加工生产线,当前生产效率较传统初加工制作提升20倍以上。2024年,全县茶叶深加工产值达8.6亿元,占总产值的34%,较2022年增长120%。三是品牌化营销,提升市场影响力。组建“祁门红茶集团”对全县“祁门红茶”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规范,立足传统与科技完美结合打造公用品牌。一方面,依托“万里茶道”强化“祁门红茶”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使者的品牌叙事,增强品牌的历史厚重感与国际辨识度。另一方面,探索茶叶航天育种路径,实现安徽省茶叶树种空间诱变试验“零的突破”,打造品牌营销的“硬核亮点”,通过向公众展示航天育种技术,极大提升茶叶品质的潜在价值和“祁门红茶”的科技含量,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群体和高端市场的关注。目前,“祁门红茶”品牌价值评估达51.21亿元。四是茶文旅融合,开辟增收新路径。打造“祁红故里”旅游线路,将“万里茶道”古驿站、茶山步道、百年茶号、研学工坊、古茶树群等串联,推出“采茶制茶体验游”“红茶康养之旅”“茶文化研学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配套建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民宿和茶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茶旅体验服务。2024年,全县茶文旅融合项目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收入5.8亿元。
图 :祁门县平里镇祁红非遗手工坊研学旅行
深化利益联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祁门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将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作为茶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建立健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多元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群众和村集体充分共享茶产业发展红利。一是鼓励入股分红,稳定财产性收入。鼓励农户以土地、茶园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农户除了可以获得保底租金外,还可根据合作社经营效益享受利润分红。目前,全县入股农户6693户、土地2.27万亩,累计带动入股农户增收500万元,村集体增收1040万元。二是就近就业增收,拓宽工资性收入。鼓励支持茶企、合作社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对吸纳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包装、销售、旅游服务等环节已吸纳周边村民就业2200人,其中脱贫人口210人。三是资产收益反哺,提升群众获得感。修订完善《祁门县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村集体从帮扶产业中获得的收益可用于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全县11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668.45万元,村均收益51.07万元。如,祁红乡祁源村2024年从茶产业中获得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投入5万元用于村内道路硬化和环境整治,3万元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救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特色、科技、融合是振兴关键
坚持特色优先,实现资源优势的完美转化。祁门县依托茶叶这一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营销、全产业链发展等举措,不断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祁门红茶”的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深挖“万里茶道”的独特历史资源,将其与茶叶品质、文化内涵相结合,让传统产业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释放新活力。
注重科技赋能,激活农业发展的核心动能。科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从“茶园数字档案”到航天育种突破,从智慧平台监管到全链条质量追溯,祁门县以科技为笔,绘就传统茶产业的现代化图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推动三产融合,探索农业转型的破局之道。推动茶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加工、销售、文旅等多个领域延伸,实现了“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良好局面。一产为二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二产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三产则通过品牌营销和文旅融合拓展了市场空间,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凌锐)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