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匠心守艺三十载 谢润华让徽州雕刻焕发新生

2025-07-30 21:29:08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施亚磊   

在徽州大地上,有一位匠人用三十载光阴与刻刀为伴,将徽派雕刻的千年韵味融入指尖,以一双巧手,在方寸之间雕琢出千年傩文化的神韵,让古老的傩面具制作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就是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祁门傩面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润华。

谢润华自幼对绘画和手工制作兴趣浓厚,1992年初中毕业后便四处拜师,在徽州古建木雕修复领域潜心钻研,从临摹老纹样到掌握传统技法,一步步夯实雕刻功底,踏上了徽州雕刻的艺术之路。二十多年的古建修复经历,让他对徽派雕刻的线条韵律、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理解,也为后来钻研傩面具制作埋下伏笔。2021年,他毅然回乡创办黄山市祁门县谢润华徽雕艺术工作室,不仅专注于傩面具的传统制作,更尝试在题材与技法上融入时代元素——比如在经典傩面造型中加入徽州山水纹理,用简约线条演绎传统图腾,让这项古老技艺贴近年轻群体。“在雕刻里面,图纸是很重要的环节。画的时候其实就在头脑里雕刻了一遍,真正下刀时,每一处线条的转折、深浅的层次,心里都有数,这样才能把细节刻到传神。”谢润华说。

祁门傩面具制作工序繁杂,从精心选料便可见功夫——需选用当地产的香樟木,质地细腻且自带防虫香气,更因木材温润不易开裂,最适合雕刻薄如蝉翼的面具。选好木料后,便是绘制图稿,图案多取材于徽州民间传说、戏曲人物,一笔一划间暗藏祈福寓意。谢润华在忙着傩面具打坯时说,打坯时要先把面具轮廓、五官、耳朵的位置定准,整体形状得打出精气神来。比如武将面具要突出棱角,文官面具则线条圆润,这一步定了调,后面的细雕才不会走样。

雕刻环节最见功力,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综合运用:眼部用镂空雕展现灵动,面部肌肉用浮雕凸显张力,鬓角以线刻勾勒飘逸,使得傩面具线条柔美流畅,造型各异。修光后的面具还要经过一道独特工序——贴纱布。“贴纱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面具薄,演出时难免磕碰,用纱布蘸着特制胶水贴上,干了之后就像给面具加了层‘筋骨’,既结实又不影响美观,这是祁门傩面具能保存多年的秘诀。”谢润华介绍了为何要贴纱布。

纱布贴好后,需反复刮腻子粉、打磨,直到面具表面光滑如镜,再进入彩绘环节。“彩绘要根据面具角色定调。魁星面具用赤红底色配金色眉毛,獠牙涂成雪白,眉心还要点上祁门特有的‘火焰纹’图腾,这是我们这儿傩面具的标志,藏着‘驱邪纳福’的讲究。”谢润华在彩绘魁星面具时介绍了细节。

这些傩面具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祁门傩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让更多人感受这份文化魅力,谢润华的工作室开发了系列研学文创:迷你面具坯子搭配颜料套装,让体验者亲手彩绘,在涂色过程中了解每个纹样的寓意。他还将傩面具元素融入书签、摆件,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研学不是简单涂个色,而是想让大家在动手时,听一听傩戏里的故事,知道为什么魁星要举笔、钟馗要睁眼,这样才能真正懂我们祁门的傩文化。”

除了创作与创新,谢润华更注重技艺的传承。他常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技艺培训,从握刀姿势到纹样设计,手把手传授技巧。如今,他的工作室已培养出数十名学员,其中既有返乡青年,也有非遗爱好者。在他的努力下,祁门傩面具制作技艺正从深山古村走向更大舞台,多次亮相省市非遗展演,成为祁门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一门手艺,一份热爱。徽州工匠精神就是守正创新,既要把老技艺保住,也要让它跟得上时代。我想培养更多传承人,让这门手艺不仅能活下去,还能为乡村振兴添份力,这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从修复古建木雕到传承傩面具技艺,谢润华用一把刻刀刻下的不仅是花纹,更是对非遗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在他的匠心守护下,徽州雕刻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新时代,让千年文化韵味在指尖流转不息。谢润华的木雕作品《刘海戏金蟾》以及徽派木雕窗栏板《徽州民俗》和《长坂坡》登载2019年《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2021年荣获“祁门县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24年10月作品《祈福纳祥傩面具》入选首届民族民间文创礼品评选展优秀奖。(程启群)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