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跨江,碧波粼粼。
新年伊始的休宁县齐云山镇玄天大道,道路两旁悬挂着一串串红艳艳的灯笼,营造出浓郁的节日喜庆氛围。
第一届齐云山食品康养交流会现场,业内专家围绕齐云山的生态环境资源,谈观点、讲感受。一场以探讨齐云山药食两用发展方向为主题的头脑风暴正在迸发火花。
漫步在齐云山上,映入眼帘的是翻腾的云海与古朴大气的摩崖石刻。何淼教授沉醉于此,心旷神怡。她来自东北林业大学,是园林学院副院长,也是“白岳”药食两用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何淼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山下,齐云小镇一隅,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夜幕降临后,沉浸式国风体验“鱼灯游园”上演,仿佛千年时光倒流。
“齐云山不仅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植物资源也甚为可观。”何淼经过实地探访,发现齐云山的山间生长着许多经济植物,比如雷竹笋、蜡梅、铁皮石斛等,她说,这些植物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
齐云山镇南依齐云山脉,北邻云头山脉,位处低缓山岳景区。这里林深叶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与何淼同行的郑冬教授,也来自东北林业大学。作为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他已经不止一次在齐云山考察调研了。
郑冬综合不同来源数据,分析出此处野生动物资源有兽类近50种、鸟类200余种、两栖类20余种、爬行类45种(类)、鱼类17种、昆虫类12目700余种。除野生动物资源外,当地还保留有丰富的家畜禽地方品种品系。他认为这些不仅成为当地优良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千百年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齐云山开展康养食品研发在环境、资源和文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郑冬建议,要依靠本土资源优势,不断挖掘中华养生文化和中医药理论中的精髓,持续创新康养食品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
去年5月,齐云山镇积极与国内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康养文化人才库,并成立休宁县白岳人居康养研究会及白岳食品康养研究院,不断推动齐云山康养旅游行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探索。交流会上,委员会药食两用标准与认证部部长、白岳食品康养研究院研究员徐兰芝全面介绍了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我们成立研究院的初衷,就是想充分利用齐云山地域丰富的植物食材资源和齐云山地区悠久的传统饮食康养文化,依照传统养生理论,因地制宜设计出具有食疗效果的康养食品,使其符合特定康养人群的饮食需求。”徐兰芝称,她们立足于独立自主研发具有引领世界食疗方向作用的康养食品,从原生植物食材的生长环境、采收时间、加工工艺、食品动物毒性试验等方面都进行严格的规定。在研发推出的食品食材选择上,她们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立足于齐云山周边的植物食材,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更好地帮助农民增收。她坚信,白岳康养文化一定会和齐云山一样名扬四海。
(余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