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黟县把实施“一校一品”育人特色创建行列入创新创意改革事项,以“一校一品”为着力点,按照“确立项目、创建特色、树立品牌”实施路径,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特色办学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增强特色教育、品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各类学校在特色中发展,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优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化健全组织,做好顶层设计。县委教育工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强力推行“五个校园”全域联创暨“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同时,立足现状,展望未来,对县域内的办学条件、文化底蕴、师生素质、办学特点、发展前景等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制定县域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创建县级实施意见1个。全县各校制定“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校级实施方案18个,建立学校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的管理体系,推动各校围绕“打造特色项目—建成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的目标,站在长远、为学生终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来思考、抓实抓好特色创建,为建设大黟山高颜值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贡献教育力量。
强化改革措施,坚持全面推进。遵循“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规律性,锚定目标、拉高标杆、细化措施、追求质量,强力推进特色创建工作,坚持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建设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高质量县域教育体系,全力抓校园特色发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各校遵循创建规律,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通过全校师生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在内部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寻找突破创新点,把“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创建工作,与营造校园文化、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打造学校专有文化品牌,唱响学校“主色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年来,累计召开创建工作调度会6次,组织开展现场观摩3会,开展校长论坛3次,走出观摩学习 30多次,征求教师意见400多人次,开展家长会宣传 50余场次。
强化机制保障,抓实导向引领。依托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牵头拉总作用,保障“一校一品”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联校领导大调研、结对共建机制,群策群力为校园出谋划策、精准指导,协调解决问题,把学校的理念转换成师生的具体行动,提升学校整体形象, 提升特色创建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年来,投入资金210万元,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联校领导深入学校调研16场次,为学校解决18个创建难题;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创建队伍8支;依托市域内9所优质学校资源,促成13所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60余场次。
强化成果展示,突出地域特色。各学校深挖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格局,创建成果取得初步成效。如:碧山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围绕“传承文化、浸润童心、奠基未来”主题,推课程——《古黟文化》,刊校报——《碧山文苑》,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非遗进校园,开设劳动大课堂,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师生心中。碧阳初中少年党校特色品牌,保障大思政课程体系落地生根,“育”字着力,汲取精神力量;宏村学校借助“世界文化遗产地”优势, 融合“徽文化+课程”、打造“徽文化+体育”,提升“徽文化+艺术”、丰富“徽文化+劳动”,建设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徽文化+”品牌;西递中心小学的“学科+楹联育人”品牌,打造“徽味”连廊,举办徽州楹联家教经典讲座,申报“西递儒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开展“楹联传古韵 书香润童心”诵读比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皖南红色第一村”柯村学校的“红色文化”品牌更是独具旗帜,争当小红娃、学做小红军、红色讲解员等红色教育课程,在校园中展现,在活动中表现,把红色火种播进每个学生的心田。此外,全县有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所。县级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全覆盖,市级文明校园(文明单位)8所,省级文明校园1所。县级绿色校园全覆盖,市级绿色校园6所,省级绿色校园4所。市级“儿童友好学校”2所,市级“最干净校园”2所。县级劳动教育基地1个、校级劳动教育基地13个,(国家、省、市、县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11个。(朱光明 汪云)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