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杜集区委社会工作部切实抓好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紧密围绕“党建引领、服务为本、创新驱动”的工作思路,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铸魂强基抓引领,激活商会发展“源动力”。以“四学联动”机制为抓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商会党委发挥领学作用,全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省级示范培训,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6场,覆盖企业120余家。打造“云端党建”线上助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料120余篇,开展线上知识竞赛3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次。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工商导报》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报道区总商会、会员企业的重大活动50余次。开展“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主题宣讲活动8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商会会长参观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签订廉洁承诺书等方式,开展“廉洁文化进商会”活动,推动构建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精准施策优服务,提升商会赋能“硬实力”。构建“三维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服务,建立“惠企政策直达”机制,编印《助企纾困政策汇编》,举办政策宣讲会12场,惠及企业300余家。整合企业诉求、供需对接等功能打造“智慧工商联”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一网通办”,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优化法律金融服务,创新“法银企”对接模式,组织协调区法院及5家商业银行召开专题座谈会,企业家与法官面对面沟通账款执行难题,点对点开展法律服务。通过成立商会调解委员会,与区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成功调解涉及合同、劳动等各类纠纷42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招工、融资、政策兑现等问题11件。建立“企业服务日”制度,每月6日、16日、26日在杜集区来访接待中心集中受理企业诉求,结合“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深入开展“四送一服”走访企业,收集协调解决用工、用地等问题162个,持续推动杜集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党建领航促振兴,彰显商会担当“凝聚力”。创新“党建+乡村振兴”模式。组织实施“百企联百村”行动,引导企业与村集体结对共建,发展特色产业。安徽相龙全屋智能家居生产项目和安徽天之禾食品加工项目入选市级“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00余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建立“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300余万元。成立“光彩事业基金”,引导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2024年以来会员企业累计捐赠物资16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0名。通过开展“暖冬行动”“光彩助学”工程等活动,组织企业走访慰问敬老院、留守儿童家庭12次,捐赠物资价值8万余元,累计为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28万元。建立“商会+社区”共建机制,推动商会参与基层治理,组织商会会员担任社区治理顾问,参与调解邻里纠纷30余起。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计划”“美丽庭院”等特色活动,商会捐赠资金10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场,培训农民200余人次。
固本清源提质效,锻造商会队伍“竞争力”。实施“商会提质三年行动”,制定《商会规范化建设标准》,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商会进行考核评估。创新“红色领航”工程,通过组建商会党建联盟,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开展红色教育活动3次,发展党员12名,6家基层商会规范化建设均达标,开发区商会、高岳商会完成换届选举,新当选的商会领导班子中党员比例达70%。推行“星级商会”创建机制,全市营商环境调查位居第一,6家基层商会获评省级“四好”商会,其中朔里镇商会、段园镇商会蝉联省级“四好”商会。探索建立“亲清政商”联系制度,开展政企恳谈会4次,收集意见建议38条,推动惠企政策落实率达98%。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为企服务能力,组织商会党委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业务培训4次,聘请法律、金融等领域专家10名打造“专家智库”,充实为企服务队伍。打造“杜商学堂”品牌,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数字化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解读等培训8场,培训企业家500余人次。(王伟奇 记者 禹志强 祝亮)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