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全域覆盖、多元共治、民生为本”三维聚力,全面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聚焦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组织触角向基层延伸、治理资源向网格下沉,形成全域覆盖、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细化组织单元。以街道党工委为统领,在原有网格管理的基础上,细化“微网格”,同步建立党小组,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制定网格精细化管理架构图并上墙公示。点燃治理“栋”能。将党建阵地从网格扩大到楼栋,成立楼栋自治委员会,深入挖掘楼栋内党员、退休老干部等,充实社区治理力量,实现“一栋一个群、楼楼有管家、处处见党员”。在双龙社区试点选聘67名楼栋长,推行“三亮五在”工作法,通过常态化走访,累计解决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问题450余个,实现“楼事楼议”。发掘楼栋特色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楼栋” “先锋楼栋” “和谐楼栋” “模范楼栋”等。激发内生动力。建立“走访排查—分级处置—积分激励”闭环机制,探索打造城市社区积分超市样板—“双龙惠积分超市”,通过社区自筹、社会募捐等方式筹措资金,号召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活动并量化积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形成“小事自管、难事共商”的治理生态。积分超市运行以来,累计兑换积分2100余分,解决各类问题350余个,收集意见建议70个,社区12345投诉量同比下降65%。
聚焦机制创新,打造多元共治“强引擎”。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决”的良性循环。多元平台赋能自治新局。打造“流动红板凳” “百姓议事亭” “乡村振兴议事厅” “红色议事桌”等议事平台,通过“面对面、拉家常”形式现场摆问题、议对策、解难题,实现“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截至目前,召开“红板凳议事会”50余场,解决雨季积水、口袋公园建设等民生问题40余件。多方参与联治为民服务。联合公安、司法、医院、城管等共治力量进网入格,建立健全“平时服务、急时支援”机制,常态化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推进”。动员在职党员、新就业群体、“五老”人员等群体组建“党员先锋队” “青年突击队” “银辉志愿服务队”20余个。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开展“假期课堂” “义务理发” “免费义诊”等志愿服务300余场次,收集解决群众诉求150余个。特色品牌联调化解矛盾。在全区率先建立“暖心调解室”,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并有效运行。联合民警、法律顾问建立“三官一员一律”协同机制,打造“韩英调解室” “老贾工作室”等品牌调解阵地,创新“说事室”平台,通过“评理顺气”化解邻里纠纷。2024年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30余起,其中自然村搬迁、土地纠纷等疑难问题10件,矛盾化解率超90%,服务覆盖8000余人次。
聚焦减负赋能,答好服务群众“满意卷”。以“民需我为”为导向,实施阵地资源优化与数字化赋能双轮驱动,激活人员力量效能,驱动服务触角下探,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服务水平双跃升。阵地资源优化激发治理活力。实施“四减四增”行动,精简社区挂牌44项,清理非职责事项9类。因地制宜进行“三去一改”,打造“家门口”党群服务站,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布局,改造公共空间8处,整合“协商议事、文体康养、育儿幼教”等功能,实现服务“零距离”。数字化赋能提升治理新效能。畅通民意反馈渠道,线上线下双联动,依托83个网格微信群平台,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引导群众积极在线留言,24小时在线接收诉求,办结率达98%。通过“网上警民议事厅”解决电梯维修、文明养犬等问题40余件,物业满意度提升至95%。网格力量下沉打通治理末梢。设置“一岗通办”综合服务台6个,配备专员14名,实行“首问接待、一口办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开展“小楼夜谈” “小楼合照” “小楼家访”等活动40余次,推动513名社区人员下沉网格,服务效率提升40%。(陈晨 记者禹志强 祝亮)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