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淮海经济圈 > 综合新闻 > 正文

砀山县李庄镇:“四轮驱动”文化惠民,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密码”

2025-10-28 10:44:59 来源:   编辑:曹凌   

近年来,砀山县李庄镇坚持将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来抓,积极探索“强基固本、创新活动、资源融合、品牌集聚”的“四轮驱动”模式,将文化的种子深植于乡村沃土,以文化活力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成功解锁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强基固本,营造文化前哨。李庄镇将文化阵地建设视为文化惠民的根基工程,下大力气强基固本,致力于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镇级层面,对原有的综合文化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不仅扩充了物理空间,更注重功能集成,打造为一个集图书阅览、文艺排练、教育培训、展览展示、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综合体,使其真正成为镇域文化的“枢纽”和“指挥中心”。村级层面,实施“文化礼堂提质增效”行动,通过盘活村级闲置房屋、整合现有场地资源,按照“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对全镇所有村(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提升,确保每个中心都具备开展基本文化活动的条件。同时,积极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人口集中的自然村和特色村落试点建设“文化驿站”、“乡村书屋”等微阵地,形成“镇有总站、村有中心、点有驿站”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

创新活动,激发群众共创。为避免文化服务“水土不服”和“单向输送”,李庄镇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始终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共创热情”。在保障“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民生工程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工作重心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大力实施“乡村文艺播种计划”,由镇文化站牵头,聘请本地文化能人,深入各村开展广场舞、书法、戏曲等文艺培训,扶持和培育一批“不走”的村级文艺队伍,让农民从被动的观赏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紧密结合传统节日、农时季节和重大主题,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广场舞比赛、“村晚”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时代新风的品牌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创、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资源融合,激活文化细胞。秉持开放融合的理念,打破文化工作的“孤岛效应”,积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产业、数字技术等多元要素的深度融合,激活乡土社会每一个微小的“文化细胞”。在“文化+旅游”方面,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传统民居、民俗风情等资源,将其与砀山酥梨核心产区的产业优势相结合,设计开发“梨园寻踪”农耕体验游、“老街记忆”民俗文化游等特色线路,让游客在品尝酥梨的同时,也能领略李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教育”方面,将文化站、村史馆、农家书屋等作为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定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非遗技艺体验”、“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资源融合,文化不再是悬在空中的楼阁,而是渗透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可见、可感、可参与的实际体验。

品牌集聚,打造特色服务。为提升文化惠民的持久影响力和品牌辨识度,李庄镇着力实施文化品牌集聚战略,打造一批叫得响、有特色、可持续的“文化服务名片”。立足本土最具特色的“梨”资源,做足“梨文章”,持续打造“梨乡雅韵”文化品牌。每年围绕酥梨生长的不同阶段,策划举办“梨园戏曲汇”、“酥梨采摘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梨花的清雅、梨园的意境、梨果的甘甜与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使“梨文化”成为李庄最闪亮的文化IP。同时,鼓励和支持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培育“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项目,通过品牌化运作和差异化发展,避免文化活动的同质化,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使文化惠民服务在特色化、精准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实。

如今的李庄镇,文化阵地功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品牌深入人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下一步,李庄镇将继续深化“四轮驱动”文化惠民模式,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推动乡村既有“生态颜值”,更有“文化内涵”,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唐璇)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