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淮海经济圈 > 综合新闻 > 正文

流动的史诗新汴河|智慧的长河

2025-07-21 16:48:37 来源:宿州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   

两千多年前,古老的汴水承载繁华与梦想,缓缓流淌。今天,这条古河焕发新生!上世纪60年代,三十万民工用汗水开挖了新汴河,碧波绿水间,凝结着几代水利人科学治水的卓越智慧。

1950年到1963年,经历了治淮工程的宿县地区,水患有所缓解,但洪涝之害仍未根除,加之豫皖边界的水利纠纷不断,矛盾尖锐。根治水患成为当地群众的迫切要求。

当时的水利部门存在着“开挖新河”与“治理老河道”两个治水思路和方案。从1963年起,这场“两案之争”持续了三年多。历经激烈辩论,最终宿县地委行署在实地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治思路:“洪涝分排”、“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即“新汴河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能有效解决“洪涝矛盾”,更能化解省际水利纠纷。

争论尘埃落定。1966年11月,这条人工长河正式动工兴建。新汴河工程不仅凝聚着数十万民工的汗水,更闪耀着几代水利人的智慧光芒,这其中被誉为“水利立交桥”的地下涵,就是智慧的结晶之一。绵延百余公里的新汴河上,横卧着“新北沱河地下涵”、“唐河地下涵”、“石梁河地下涵”三座地下涵。它们不仅是当年水利施工的壮举,也是“低水低排”科学治水的典范工程。

位于新汴河灵西闸上的橡胶坝,更是建设者敢为人先、科技创新的代表作。建设者们创造性地用“混凝土楔块锚固法”替代了国外的螺栓压板技术,这一创新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从最初的“方案之争”,到巧夺天工的“地下涵”立体水利枢纽,再到规模技术领先世界的“橡胶坝”……新汴河上的一项项科技创新,铸就了她“智慧长河”的美名。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