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淮海经济圈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淮北市相山区:让非遗之花绽放光彩

2025-07-09 11:18:19 来源:   编辑:曹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记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如何让非遗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绽放出时代的光彩,成为一项关乎文化自信与文明延续的新课题。

花馍贺新春 马辉 摄

非遗保护:从抢救到活态传承

数字化保护。非遗的困境往往源于“人亡艺绝”的危机,传统手工艺、戏曲、民俗等因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参与度低而面临断层。对此,需以“活态传承”为核心,利用影像技术记录非遗技艺,构建数字档案库,为非遗留存文化基因。淮北市相山区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建立了非遗数据库,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形式。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为非遗的长期保存和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去年,相山区开展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定工作,新增区级非遗项目5个、区级传承人23个、推荐市级传承人13个、申报省级非遗工坊1个。目前,相山区非遗项目共计47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九大类,其中张氏剪纸、殷派面塑等6个省级项目,徐氏足疗、庞氏棕编、相城古琴等23个市级项目,金石拓印、贺氏绫刻画等18个区级项目。今年6月启动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预计10月前完成项目申报。

传承人扶持。通过政策补贴、荣誉授予等方式激励传承人,推动“非遗进校园”,吸引年轻血液。组织淮北花馍、宗氏剪纸、杨家香包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授非遗知识、展示非遗技艺,并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通过进校园互动体验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让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根植于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去年,相山区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深圳、上海文博会等大型对外交流展出2场次;举办各类非遗活动126场,相山区获批省级非遗工坊1家(周氏面皮),实现非遗工坊零突破。非遗项目“淮北花馍”传承人申丽丽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创业之星奖,入选全国第一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名录”,并受邀亮相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江西婺源)。这场汇聚徐峥、李子柒等文化界“顶流”的盛会,成为淮北花馍从相山走向世界的璀璨起点。

在商场设置剪纸体验区 韩学敏 摄

创新赋能:让非遗与时代对话

创新路径。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需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创新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相山区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一些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设计、文化创意等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例如,剪纸项目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剪纸装饰画;面塑项目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开发出了面塑动漫人物等。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非遗项目的内涵,也为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沉浸体验。紧扣“非遗闹新春 最美家乡年”主题,首次打破街区壁垒,联动隋唐运河古镇、万达、南翔云集、金鹰国际四大街区,将非遗元素融入街景巷道、店铺装饰、商品展陈等各个环节,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去年,相山区结合传统节庆活动,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非遗民俗展示展演38场次,小年送福、香包、射艺、剪纸等展示展演活动精彩纷呈,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今年,相山非遗登场第十二届食品工业博览会,在来自国内外近200家企业的参展队伍中,非遗风采独具一帜,阿磊兄弟面皮、临涣烧饼、陈氏扒鸡等产品让海内外游客领略到相山非遗的独特魅力。在隋唐运河古镇首届非遗(老字号)产品博览会上,市内30多家非遗传承单位参展,涵盖传统工艺、民俗表演、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合肥、宿州等30家省外非遗传承机构,包括、皮影戏、蜀绣等在内的多元文化精品,让游客尽情沉浸在非遗空间里。

2025黄里杏花节非遗板块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  黄鹤鸣  摄

打破传统:构建“非遗+”生态圈

跨界融合。非遗消费新业态的核心在于突破“静态展示”局限,通过“非遗+科技、文旅、教育、商业”等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黄里杏花节加入非遗板块,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活动期间带动黄里消费约39.8万元。黄里风景区沿4公里长步道设立非遗展示售卖区,推出“非遗+赏花、文创、露营、围炉煮茶”等创新休闲方式,带动百余名群众就业。紧密结合“欢欢喜喜过大年”、“灯火里的相城—2024美好相山生活节”、“萧濉新河体育公园草地音乐节”、“伏羊开泰·乐享相城”相山区第九菜系暨第二届伏羊文化美食节、“古韵相山 非遗碳锅——淮北市首届非遗碳锅节”等相山区品牌活动,举办了非遗手工艺品展览、非遗市集和互动体验16场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相山非遗资源。宗氏剪纸、淮北瓷刻、杨家香包等非遗项目的精美作品,让观众领略到了传统手工的精湛技艺。淮北花馍、郑氏烹瀹、淮北碳锅等传统食品技艺让游客和市民大快朵颐的同时了解了当地特色美食的前世今生,增强了市民文化自信,提振了文旅消费。

质的蜕变。非遗生态圈的打造,是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展品”蜕变为“生活的呼吸”。我们用商业智慧搭建桥梁,用科技力量打开通道,最终实现文化保护与市场活力的双螺旋上升。当张氏剪纸、殷派面塑成为白领办公桌上的治愈物,当相城古琴化身耳机里的疗愈音乐,非遗便真正完成了现代性转化。

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过去”,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文化价值。唯有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让非遗之花真正扎根于时代的土壤,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这既是文化自觉的使命,亦是文明赓续的答案。

(孟艳)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