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埇桥区桃园镇田野旁的厂房里,机器发出的轰鸣声从未停止,成卷的白色聚酯丝在高速编织机上穿梭飞舞,被制成一张张坚韧的捆草网,随即奔赴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为打捆好的秸秆“披上外衣”,完成秸秆离田、变废为宝的关键一步。而指挥着这场将“绿色丝线变致富金网”事业的领军人,正是退伍军人韩柯望。
2017年退伍后,韩柯望敏锐洞察到家乡并存的两大难题:秸秆禁烧政策下,村民处理散乱秸秆费时费力、堆积田间影响耕种,而周边蓬勃发展的养殖业对用于固定秸秆捆的捆草网需求激增,却长期依赖外地采购,一个融合环保痛点与市场机遇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形——创办公司生产捆草网,并免费为村民提供秸秆打捆离田服务!“当兵保家卫国,回乡就想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韩柯望向记者道出创业初心。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购置专业的秸秆打捆机和捆草网编织设备耗资巨大,为此,韩柯望几乎倾尽转业费与全部积蓄,还咬牙申请了贷款。技术关更是难啃的骨头,他白天泡在车间摸索机器性能,夜晚挑灯钻研生产工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和调试心得。“当兵的人,字典里没有‘退缩’!”说起创业时的经历,韩柯望的眼神里透着军人的坚毅。
工厂一投产,韩柯望便亮出了“免费秸秆打捆”这块金字招牌,并迅速在周边村庄引起热烈反响。他向记者道出了乡亲们的困境:“往年收完麦子,老百姓最头疼的就是秸秆,烧不能烧,运不能运,堆在地里,还耽误种下一季。随着他的打捆机开进田地,几下就捆好了,再用我们厂自产的捆草网包裹固定,直接拉走变废为宝,地里的秸秆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站式服务彻底解除了村民的烦恼。
随后,记者跟随韩柯望进入厂房内,看到高速运转的编织机将白色的聚酯原料丝织成宽大、强韧的捆草网,工人们正在机器前紧张地忙碌着。
韩柯望告诉记者:“我们用工基本上都是周边群众、脱贫户以及退役军人。”他坚持优先录用这三类群体。在淡季时,用工规模在20至30人,而到了生产与打捆的旺季,用工人数可达到六十余人。“他们人均工资基本上能拿到8000元左右。”韩柯望补充道。
退伍军人魏计训是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主要负责打捆机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我退伍后,就跟着韩柯望干,主要就是负责打捆机的日常的维护管理。”他言语间充满归属感,“在这里工作心里非常踏实。厂子不仅解决了困扰大家的秸秆难题,还让我们这些战友能重新并肩作战。主要是离家近,待遇也好,其次也是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做了贡献。和战友、同事们一起奋斗,感觉特别好。”
当记者带着疑问向韩柯望提出关于“免费打捆服务成本不低,如何平衡经营与公益”的问题时,韩柯望指着离厂房不远处堆积如山的秸秆捆,笑着解释道:“我们免费打捆好的秸秆捆,就是我的‘活广告’和潜在资源!它们展示了我们服务的价值,也为工厂生产的捆草网提供了最直观的应用场景和口碑传播。更重要的是,这项服务深深扎根了民心,建立了信任,这是我们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当兵的人讲奉献,但也要懂得用可持续的方式去做公益。”
谈及坚持招用特定群体的初衷,韩柯望神情郑重地告诉记者:“战友们纪律性强、能吃苦,是骨干力量。为周边村民提供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让他们不用背井离乡,这正是我回乡‘做实在事’的目标之一。部队教会我,团结互助,一个都不能少。”
桃园镇武装部部长周华丹告诉记者:“韩柯望同志巧妙地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他的免费打捆服务打通了秸秆离田利用的‘最后一公里’,而自产的捆草网则延伸了价值链,形成闭环。更重要的是,他以产业为根基,有效带动了本地就业,凝聚了民心,探索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种有情怀、有头脑、有担当的‘兵能人’,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一辆辆满载着秸秆捆的货车,稳稳驶出厂区,奔向广阔的牧场。车间内,编织机的韵律依然欢快,韩柯望和他的战友们、工友们,正用这一张张自产的“金丝网”,包裹起田野的馈赠,也编织着家乡共同富裕的绿色未来。
(张欣欣 项锦)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