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麦收时节,金灿灿的麦浪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秸秆也成为一道难题。然而,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广袤田野上,理想家庭农场却将昔日让人头疼的废弃物变成了养殖户争抢的“香饽饽”,走出了一条“秸秆变肉”、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致富新路。
日前,记者走进理想家庭农场的秸秆加工车间,看到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刚刚从田间运来的新鲜小麦秸秆堆积如山,经过粉碎、揉丝、打包密封等一系列标准化处理后,变成了一包包方方正正、散发着淡淡发酵香气的优质饲料。
“以前小麦收割完,秸秆要么一烧了之污染环境,要么简单还田效果有限。”埇桥区理想家庭农场负责人谷宁宁指着刚下线的饲料包,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我们通过科学处理,把秸秆变成了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牛羊饲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谷宁宁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经过加工,每吨成本大约280元。而用它替代部分传统饲料喂牛,每吨能帮养殖户节省饲料成本约500元。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秸秆焚烧的环保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降低了养殖成本,一举多得。”
谷宁宁深耕农业多年,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有着深刻见解。“我们合作社的核心思路就是打造‘粮饲统筹、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模式。”他详细解释道,“小麦收获粮食后,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重要的饲草资源。我们加工成饲料供给农场自有的肉牛养殖场,牛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又变成优质的有机肥,还田滋养下一季作物。这样,农田的产出物几乎被‘吃干榨净’,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可持续的生态循环链。”
据谷宁宁介绍,仅去年夏收一季,农场就消化利用了300余吨小麦秸秆,合作社自养的多头肉牛,饲料成本显著降低,牛肉品质也因喂生态饲料而得到提升,市场反响良好。
除了作为牛饲料这一“主渠道”,谷宁宁也在积极探索小麦秸秆的其他高值化利用途径。他打算将部分秸秆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颗粒,用于清洁供暖;尝试用于食用菌栽培的基料化利用。目标是让每一根秸秆都找到最合适的归宿,发挥最大价值,彻底告别‘付之一炬’。”
对于未来发展,谷宁宁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秸秆变肉’这条路我们走通了,也尝到了甜头。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秸秆收储加工能力,引进更先进的发酵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升饲料品质和产能。同时,希望能与更多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把这个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乡亲增收,为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和保障粮食安全、畜产品供应贡献更大力量。”
(张欣欣 项锦)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