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淮海经济圈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打造“共富矩阵” 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2025-03-12 17:00:18 来源:   编辑:曹凌   

清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朔西湖畔,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段庄村的周杰身着“朔湖米业”工装在工坊里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挣2800元,年底还有分红,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他将一袋袋包装好的大米整齐摆放好,身后“稻谷香·共富工坊”的招牌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品牌赋能:“一粒米”撬动共富产业链

在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将一粒粒饱满的稻谷转化为晶莹的“朔湖春·粳香米”。这个由段庄村、朔南社区、朔北社区3个村(社区)抱团联建的共富工坊,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以及直播带货的全产业链。“村书记直播间”创下单场售出600单的记录,配合圆通速递的云平台,让皖北稻香飘向全国20余个省市。段庄村党总支书记丁杰算了一笔账:“最高时日产10吨大米,相当于每天‘碾’出5万元集体收入。”

巧手生金:指尖经济织就致富网

“这个发饰的走线要讲究对称美。”在徐楼村“巧手匠·共富工坊”,徐楼村鑫诚党支部书记胡娇娇正指导新学员。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们,如今组成“巧娘团”,承接头饰、季节性礼品等代加工订单。工坊独创的“三单模式”即企业订单派发-工坊按需分单-村民灵活接单,让70多名妇女实现“灶台”到“工台”的转身。村民唐琛展示微信群里的接单接龙,“农闲时每月能增收2000余元,既不耽误接送孩子,还能和老姐妹们边做工边唠家常。”

生态循环:小蚯蚓“拱”出大产业

朔南社区的蚯蚓养殖大棚里,村民王海军正忙着翻整养殖床。“这些‘地龙’可是宝贝,每吨能卖1万元。”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朔南社区与红蚯蚓养殖家庭农场达成合作建成50个养殖大棚,打造“朔悦红·共富工坊”,专注发展蚯蚓特色养殖产业。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工坊创新“养殖权众筹”,让普通农户也能当“股东”。去年底,首批参与的28户村民人均获得2500元分红,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菌菇工厂:智慧农业孕育新希望

在罗里村的“村菇·共富工坊”,物联网系统正实时调控着13个恒温菇房的湿度。一垄垄菌棒上,平菇长势喜人。村民赵大娘在技术员指导下熟练地采摘平菇。“每个月多赚180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曾经的罗里村产业匮乏,集体经济薄弱。为打破这一发展僵局,朔里镇坚持“一村一策”的发展理念,引导其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构建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如今,罗里村的“村菇·共富工坊”已成为村里的经济增长引擎,预计今年工坊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余万元。

共富矩阵:党建引领下的民生答卷

朔里镇的实践正在改写传统乡村的发展逻辑:稻谷香工坊的“云端卖粮”、巧手匠的“指尖经济”、朔悦红的“生态变现”、村菇工坊的“智慧种菌”,四种模式构建起立体化共富体系。据统计,朔里镇“共富工坊”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5个,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户均年增收2.1万元。“共同富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党建+共富工坊’模式,不断优化工坊运营模式,拓展多元增收渠道,打造‘15分钟共富圈’。”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党委书记陈辉自信地说道。

随着更多“共富工坊”的孵化,这座皖北小镇正用实践证明:当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田间地头处处都是希望的沃土。

(张金凤)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