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党建工作是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具有统领全局、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然而,实际工作中却为党建工作打上了“务虚不务实”的标签,“重发展轻党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要让党的组织真正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就必须让基层党建工作深深植根于实践的沃土,汲取基层的养分。“泥土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气息,是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
融入“泥土气”,首要在于向下扎根,深植为民服务的根系。党的基层组织不是“空中楼阁”,其生命力和战斗力源于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党建工作必须“走出办公室”,让党员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大街小巷,坐上群众的“小板凳”,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才能让工作更接地气,落实政策才能更合民意。这种“泥土气”,要求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叩门”,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的贴心人,使党建工作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过程。
融入“泥土气”,核心在于实干为要,做出群众满意的成效。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实际成果上,材料的“厚度”不能衡量为民服务的“深度”。而“泥土气”崇尚的正是实干精神和服务意识,这就要求党建工作必须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围绕乡村振兴,党组织就要带头谋划产业,党员要成为致富能手;面对社区治理难题,就要发挥党员在化解矛盾、志愿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在身边,党员在行动,难题能解决,生活有盼头。
融入“泥土气”,发展在于创新方法,焕发基层组织的活力。时代的“泥土”在不断更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与时俱进,充满“泥土气”的党建,应当是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可以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技能培训、政策解读、法律援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运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转载新思想、新政策、新精神,提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可以探索“党建+智慧服务”“党建+基层治理”“党建+产业发展”等新模式,使党建工作更好地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让不断创新的工作办法更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落实党的政策、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党建工作唯有褪去“材料气”、远离“形式味”,不断融入“泥土气”,才能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基层群众的坚强核心。
(汪佳豪)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