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 (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郭华 杨兰) 8月30日,“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以“烽火皖东忆峥嵘”为主题,组织百名大中学生和文化志愿者走进来安、明光等地,用脚步丈量皖东红色热土,用真心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砥砺前行,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市直机关工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开展了此次“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红色主题特别行活动追寻红色足迹。在当天早晨举行的简短出征仪式上,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厚兵作行前动员讲话。他指出,我们以行走的方式,重返烽火岁月,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伟大精神,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希望每一位参与者能行有所得、走有所获,让抗战精神融入血脉、化为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在文史专家骆跃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科工作人员史润声、任洋洋的带领下,大家追寻红色足迹,先后来到来安县半塔镇、杨郢乡和明光市自来桥镇,参观展陈、瞻仰遗迹、缅怀先烈、感悟伟力。硝烟散尽、精神永存,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会长王晓白说,希望大家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追忆抗战烽火。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塔保卫战旧址,大家认真聆听讲解,追忆抗战烽火。1940年3月至4月间,新四军第五支队历时20天,共歼顽军3000余人,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半塔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范例,陈毅曾说:“半塔保卫战是固守待援的范例。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新四军第二师师部旧址位于半塔镇大刘郢村。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游击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1943年1月,新四军二师师部由盱眙县黄花塘迁至来安县大刘郢,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第二师是创建和巩固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后改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大刘郢曾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罗炳辉、谭震林、刘顺元、方毅、张劲夫等都在此战斗和生活过。现在这里建有新四军第二师纪念林、军事博览园、红色印记馆等纪念设施。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位于明光市自来桥镇。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自来桥成立,汪道涵担任首任县长,办公地点即在现在的纪念馆内。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是明光市仅存的一处较为完整的革命历史旧址,现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追思革命先烈。皖东烈士陵园为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大家默哀鞠躬、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诗根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先烈是最好的引路人,铭记历史、继承遗志、传承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1940年4月至7月间,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先后两次到半塔领导华中地区抗日斗争,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住过的楼为“少奇楼”。现存少奇楼为复建,“少奇楼”三字由刘少奇之子刘源题写。楼内三百平方米的展陈,充分展现了刘少奇在皖东的卓越贡献和艰苦朴素作风。
在策马前行的罗炳辉雕像前,在郁郁葱葱的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林里,在“你的名字不详,你的事业不朽”的无名烈士墓前,大家抚今追昔,重温新四军在皖东的抗战历程,感受峥嵘岁月里的赤诚与壮烈。
志凡红色主题公园位于来安杨郢乡志凡村,公园及村名都是为纪念革命先烈陈志凡而命名。公园以奇岩怪石为骨,以红色文化为魂,追思步道两侧,镌刻着陈志凡、侯静波等几十位在此牺牲的英烈生平。漫步其中,令人心生敬仰。
追梦民族复兴。行走期间,大家观看了半塔镇红色文艺演出轻骑兵小分队表演的红色民歌《新四军来到半塔街》《反对开小差》《青年模范队之歌》、快板《罗炳辉师长赔衣裳》、洪山戏《侯静波(视频)》等,感受文化宣传的奋进力量。
滁州知名画家吴祝宁专门为此次红色主题行走创作了国画《青松铭岳 丰碑永峙》。他在畅谈创作感想时说,远处的红色山河仿佛回响着抗战的怒吼,中间的革命丰碑即是奔涌的热血和天地的正气,近处的苍翠青松正是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脊梁剪影,在笔墨纵横间诉说着永不褪色的抗争精神。
参加行走的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大学生张兰表示:“今天的行走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刻苦学习、学好本领,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讲好皖东红色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让青春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中闪光。”
滁州广播电视台“直播滁州”视频号对本次行走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8000人次,拓展了“滁州古城行走”的社会影响力。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