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承载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真正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地减少任务数量,而是一场关乎治理革新的深度变化。唯有从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重塑工作生态,方能将基层从无谓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回归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本位。
形式主义之弊,是基层负担的“源头活水”。曾几何时,“开会落实开会”“文件回应文件”成了某些领域的工作常态。各种名目的督查、考核、填报表格层层加码,令基层应接不暇。这些事务往往与解决实际问题关系脱节,却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基层松绑减负,首在治理理念的彻底革新。必须认识到,减负的核心不在于做“减法”,而在于做“算法”——优化工作流程,明晰权责边界。上级部门应当率先转变“以文件落实文件”的路径依赖,更多采用“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倾听基层真实声音,共同破解难题。考核机制也需从“痕迹主义”转向“实绩主义”,减少不必要的书面报告和表格填报,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衡量工作的硬指标。只有当上级部门从“指挥员”转变为“服务员”,基层才能从“应付员”回归到“办事员”。
赋能与保障,是巩固减负成果的“双翼”。减负不等于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履职。因此,在削减不必要事务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基层的赋能与保障。一方面,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使其能够因地制宜调配资源、优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数据共享,让技术工具真正成为工作的助力。此外,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提升基层待遇、拓宽晋升通道等也至关重要,这些制度关怀能够有效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使减负成果可持续、见长效。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当他们不再为形式所困、为杂务所扰,便能将更多时间与智慧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人民群众之中。这场减负革命,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唯有真正减去“指尖”之负,为基层辟出一片实干沃土,政策的根系才能深扎社会土壤,结出丰硕果实。(焦惠芳)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