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潜山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挖六尺巷文化内涵,将“和为贵、善为上、让为先”的核心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多元运用,在组规民约、议事协商、村企共建、文化浸润等领域持续发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实践路径。
以组规民约激发村民自治活力。该市黄铺镇黄铺村立足强化村民自治,在村规民约总体框架下,向64个村民组延伸治理触角,创新制定特色“组规民约”。新制度既传承乡风民俗精华,又融入现代治理理念,在移风易俗、集体利益分配等事务中,推动村民自治更接地气、精准有效。在余花屋组,针对古民居保护需求,专门制定“公共空间维护公约”,明确保护责任与规范;面对公共支出难题,创新建立“红白事捐资+池塘租金补充+年度核算”机制,确保公益事有钱办、集体收支公开透明。郝冲组则围绕农田灌溉管理,细化“水利设施管护细则”,清晰界定设施维护、用水分配等事项。通过“组规民约”的精细化治理,黄铺村实现“村事民定、村务民管”,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热情。数据显示,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比例从45%跃升至82%,真正让基层治理扎根乡土、焕发活力。
以村企共建注入基层治理动力。位于“中国刷业之都”源潭镇中部的双林村,凭借604家注册刷业企业、9.5亿元总产值的产业优势,创新推行“村企共建”模式,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双林村成立企业爱心协会,企业会员从60余家发展至120余家。协会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志愿共行、文化共育、发展共谋、就业共促”六大主题为核心,每季度召开会商会,为村民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群”发布岗位需求,提供50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每年12月召开座谈年会,常态化开展爱心助学、扶贫助困、和美乡村建设等活动。三年多来,企业家累计捐资捐物90多万元,帮扶231户困难家庭;设立“新征程”奖学金,奖励40名优秀学子,吸引40多名青年学子返乡投身乡村建设。随着“村企共建”深入推进,双林村营商环境与村容村貌持续优化,刷业发展势头向好,吸引了众多人才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议事协商凝聚基层共治合力。村干部与村民同坐一条长凳、共饮一壶清茶,在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中宣讲政策、答疑解惑,敞开门户倾听民意、征集良策,村民们毫无保留,直抒胸臆,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油坝乡日常治理的生动注脚。油坝乡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在6个行政村建立“五老”工作室,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等“银发力量”优势,化身矛盾调解能手,穿梭于村头巷尾化解邻里纠纷。同时,创新开展“乡村夜话”村民议事活动,践行“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的治理理念,大小民生问题都摆上桌面共商共议,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油”事好商量的基层治理新路径。2024年以来,全乡累计开展“乡村夜话”74场,收集村民建议155条,化解矛盾纠纷140余起,解决民生实事47件。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更是党群连心的温暖见证,绘就和谐图景的坚实底色。
以孝义文化孕育治理亲和力。“在家行孝严教恭俭大丈夫,为国尽忠勤政廉洁真君子”,官庄镇官庄村孝义府第“德馨庄”老屋大厅的这幅对联,镌刻着官庄人千年传承的精神密码。从元代明经科进士余良辅弃官隐居,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留余铭”治家立业,到余、刘、洪等家族世代恪守“孝义立家”的家训,崇孝向善、勤俭廉洁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官庄血脉。立足深厚文化底蕴,官庄村创新推出“三留三治”乡村治理模式:“留孝治家”,通过打造孝义文化馆、举办文化旅游节、评选“孝义之星”,让孝老爱亲蔚然成风;“留义治村”,发挥乡贤引领作用,党员余同庆返乡创办企业带动16人就业,获评“安庆好人”,并通过村民议事化解修桥难题,架起“连心桥”;“留余治业”,依托文旅公司发展生态产业,建成省级研学基地,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孝义文明薪火永续,新时代的官庄村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余晓八、“全国五好家庭”余志成等先进典型,更揽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等多项“国字号”荣誉,成为享誉四方的“孝义文化”之乡。孝义文化赋能善治实践,官庄村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当前潜山市以市委书记领办的“潜心办”基层治理实践点项目和基层党组织书记领办的“六尺巷工作法”实践点项目建设契机,致力进一步推进“六尺巷工作法”的多元运用,将“礼让包容、协商调解”的文化内核融入基层治理全链条,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基层治理新格局。(董怀中 刘汉迪)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