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产游戏新作《黑神话:钟馗》的预告片在全网掀起热潮,千万玩家为屏幕里的“钟馗”震撼时,在安徽,传承千年的钟馗文化也借此东风,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吸引、探寻,这其中,尤以宿州市灵璧县为代表。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正是灵璧乃至安徽全省钟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行动指南。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在灵璧,钟馗文化早已超越单一的民俗传说范畴,发展为涵盖非遗技艺、实体景区、文创产品的完整体系,成为安徽地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2025年9月,新学年开学不久,在安徽灵璧师范学校的李文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璧剪纸钟馗传承人李文正在专注创作,剪刀在红纸上轻盈游走,刀刃起落间,朱砂色的纸张逐渐显露出圆睁的眉眼、威风凛凛的衣袂,仿佛下一秒便要执剑驱邪。
走进灵璧县博物馆的“钟馗系列文创制作体验区”,总能看到青少年们拿起剪刀、画笔的身影:有人将钟馗剪成玲珑窗花,有人用颜料绘出钟馗赐福的场景,欢声笑语间,钟馗文化正悄然在年轻一代的心里扎根、发芽。
千年文脉,独具魅力的艺术传奇
灵璧与钟馗文化的羁绊,要从千年前的唐代说起。相传,画圣吴道子笔下的钟馗像问世后,其“驱邪镇宅”的形象迅速传遍天下。而灵璧的民间画家们并未止步于模仿,他们将吴道子的绘画精髓与本土民间技法相融合,逐渐开创出独树一帜的“灵璧钟馗画”风格,这一传承,便是千年未断。清代文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曾盛赞:“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寥寥数语,道尽了灵璧钟馗画在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安徽省灵璧县博物馆内,钟馗画像(一)
灵璧钟馗画的灵魂,在于其“以狞制鬼,以猛驱邪”的核心理念。画师们从不刻意弱化钟馗的“狞厉”,反而通过夸张的面部轮廓、刚毅的神情,凸显他的神勇与正气;但在这份“猛”之外,又暗藏着对人间的慈爱——这种“外狞内美”的平衡,让钟馗形象既有震慑邪祟的威严,又有守护众生的温情。为了精准勾勒这份神韵,灵璧钟馗画还流传着一套代代相传的“三字口诀”:脸谱要“头如斗,‘国’字脸。扫帚眉,鸭蛋眼。秤砣鼻,下端宽。血盆口,獠牙尖。络腮胡,耳毛翻”,眉宇间要透出凛然正气;衣着则需“头戴乌纱帽,双翅圆而尖”,每一笔都为塑造“正气凛然、刚正无私”的“万应之神”服务。

安徽省灵璧县博物馆内,钟馗画像(二)
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让灵璧钟馗画早早走出了国门。1915年,灵璧民间画师翟光远创作的《钟馗神威图》,代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亮相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斩获金奖——这枚沉甸甸的奖牌,不仅让灵璧钟馗画蜚声海内外,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俗艺术的深厚底蕴。而灵璧钟馗画还有一个标志性的“身份认证”:画作上方会加盖三方品字形的灵璧县印。这一传统始于明代,当时灵璧钟馗画作为贡品送入宫廷,县印既是防伪的标志,也是“皇家认可”的等级象征,沿用至今,成为灵璧钟馗画独有的 “文化印记”。
时光流转,这份文脉始终未断。2003年,灵璧县被正式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馗画)”称号;2006年,《灵璧钟馗画》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灵璧已构建起“省级-市级-县级”三级钟馗画传承体系,3名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14名县级传承人如同点点星火,照亮着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之路。

安徽省灵璧县博物馆内,钟馗画像(三)
“每年出一张活钟馗”,这一习俗脱胎于端午正午为钟馗画点睛“显灵”的古老仪式,还衍生出五月二十八灵城古会,成为灵璧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符号。
在安徽黄山歙县,钟馗文化同样绽放着别样光彩,当地的跳钟馗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每年端午期间,雄村镇义成村及郑村镇堨田村都会如期举办跳钟馗活动:雄村义成跳钟馗以“跳”和“醉”为核心,伴着蝙蝠引路的场景,通过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展开,表演中穿插各类民间技艺,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凸显“钟馗出巡”的情节,尽显原始古朴的原生态韵味;郑村堨田跳钟馗则以精彩动作见长,融入不少杂技技巧,惊险场面迭出,其中“钟馗嫁妹”的段落尤为动人,既展现出钟馗呵护妹妹的长兄温情,又借驱逐五毒、守护婚嫁喜气的情节,传递出钟馗保一方平安的美好寓意。如今,灵璧与歙县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安徽地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钟馗文化图景。
守正创新,传承中的“新钟馗故事”
在灵璧钟馗文化的传承图谱中,每一位传承人都是“故事的续写者”。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用坚守与创新,让钟馗形象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2022年,灵璧剪纸钟馗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为灵璧剪纸非遗传承人李文和其创作的钟馗剪纸作品
李文与钟馗文化的缘分,始于童年时舅舅笔下的钟馗画。长大后,她没有局限于绘画,而是将钟馗元素融入剪纸艺术,成为灵璧剪纸钟馗的传承人。在她的剪刀下,钟馗有了多样的“姿态”:手持扇子的钟馗,寓意“散福、纳福”;手握利剑的钟馗,是 “驱邪避凶”的象征;而托着蝙蝠的钟馗,则承载着“祈福安康”的美好愿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李文主动将剪纸课搬进了校园——在安徽灵璧师范学校、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等多所高校,她开设手工课与社团课,手把手教学生剪钟馗。《黑神话:钟馗》游戏爆火后,课堂上的学生们对“剪钟馗”的兴趣更浓了:“老师,能不能剪一个游戏里拿武器的钟馗?” 这样的提问,让李文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年轻人喜欢,这门手艺就有未来。”

李文创作的钟馗剪纸作品
灵璧县美协主席赵志,也是灵璧钟馗画的县级传承人。20世纪90年代,灵璧推出的第一版钟馗画集与钟馗挂历,让年轻的赵志深深着迷,他的作品《钟馗嫁妹》还曾登上过那本挂历,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起点。如今,在创作中,赵志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他保留了灵璧钟馗画“豹眼、虬须、窄额、狮鼻”的经典特征,又大胆加入场景化设计——比如让钟馗在庭院中与孩童互动,或是在山林间执剑前行,让静态的画作有了“故事感”。他还积极为钟馗画的发展建言献策,建议政府举办正规化的钟馗画创作邀请展,“让更多画师交流学习,才能提升整体创作水平”。

在灵璧磬石雕刻非遗传承人吴河江的手中,钟馗文化又有了“石上的表达”
而在灵璧磬石雕刻传承人吴河江的手中,钟馗文化又有了“石上的表达”。自幼酷爱篆刻与书画的他,几十年如一日以灵璧磬石为原料,将钟馗形象刻进石头里。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古代皇宫制磬的精湛技艺,又融入了汉代石刻线画的古朴韵味,还创新加入了浮雕、透雕等手法——一块普通的磬石,在他的刻刀下,逐渐显露出钟馗的威严轮廓,既有石材的厚重感,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性。“手艺不能只留在自己手里”,吴河江常常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他说:“希望灵璧磬石雕刻能跟着钟馗文化一起,被更多人看见。”

灵璧钟馗画市级非遗传承人尹婷婷作品
这些传承人或许风格不同、载体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让钟馗文化“活”在当下。无论是剪纸、绘画还是雕刻,他们笔下的钟馗,早已不是遥远的传说符号,而是能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正义使者”。
当代焕新,科技与旅游赋能的“文化新生态”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科技与旅游,灵璧钟馗文化绽放出了更耀眼的光芒。借着《黑神话:钟馗》的热度,如今的灵璧顺势而为,加大钟馗文化IP开发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让千年文脉有了“新玩法”。
2016年正式开园的灵璧钟馗文化园,是全国唯一钟馗文化主题园区,这里让钟馗文化“可感、可游、可体验”:馗风塔作为灵璧地标,象征钟馗凛凛雄风,登顶可俯瞰全园;三界桥以汉白玉打造,象征“天、地、人”三界,呼应钟馗“沟通三界,驱邪纳福”的神话;嫁妹阁、送子阁展现钟馗“刚中带柔”的形象;文化步道与警柱融合文化传播与教育意义,成为开展廉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占地近千亩的钟馗文化园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
除了沉浸式体验,灵璧还推出了一系列“年轻化”的文创产品。除了传统的钟馗剪纸、磬石雕刻,这里还有钟馗主题的T恤、手机壳、钥匙扣、笔记本——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了钟馗“正气凛然”的形象,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深受游客喜爱。
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表示,如今,当地正全力推动钟馗文化园冲刺4A级景区,通过升级游客服务中心、优化标识系统、增加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能更深入地感受钟馗文化。同时,灵璧还精心设计“全域旅游线路”:将钟馗文化园与奇石文化园、农业博览园、钟馗酒文化博物馆、虞姬文化园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日游”“两日游”的闭环体验。这种“串珠成链”的发展模式,让钟馗文化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文化回响,正气精神照亮的未来之路
在灵璧人心中,钟馗文化早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正义、公平、美好的向往,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民间流传的“家有钟馗画,走哪儿都不怕”,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钟馗不仅是“驱邪镇宅”的神祇,更是“正义与勇气”的象征。

安徽省档案馆专门举办了 “金兴安捐赠钟馗艺术藏品展”,让更多人能透过这些藏品,读懂钟馗文化的深厚内涵
长期致力于钟馗艺术品收藏的金兴安,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4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地收藏钟馗书画、雕塑等艺术品,哪怕历经艰辛,也从未放弃。2021年起,他先后将自己悉心收藏的62幅钟馗书画作品、470件钟馗艺术藏品无偿捐赠给安徽省档案馆,让这些“私人宝藏”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在金兴安看来:“钟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神,他的精神最贴近老百姓的愿望—— 一身浩然正气,不管形象怎么变,老百姓一眼就能认出他。”


藏品展中展出的作品(组图)
如今,安徽省档案馆专门举办了 “金兴安捐赠钟馗艺术藏品展”,让更多人能透过这些藏品,读懂钟馗文化的深厚内涵。未来,随着《黑神话:钟馗》游戏的全球发行,灵璧钟馗文化也将走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当外国玩家为游戏中的钟馗震撼时,他们也会好奇:这个充满力量的形象,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故事?而灵璧,正准备好向世界讲述这份“千年正气”的精彩故事。

藏品展中展出的书画作品
从唐代的吴道子画钟馗,到如今的游戏、文创、旅游融合发展;从博物馆里的非遗展品,到年轻人指尖的剪纸、VR里的互动体验——灵璧钟馗文化的千年传承,从未像今天这样鲜活。它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守护、大胆创新,它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成为照亮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而灵璧,这座因钟馗而闻名的古城,也将继续以文化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新传奇”。(吴承江/文 黄洋洋/图)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