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正文

追记闫树泉: 一个认真、执着、纯粹的新闻人

2025-07-21 14:56:29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田双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记者 吴承江 高斌 文/图)二十年如一日坚守采编一线,以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将毕生精力与全部智慧奉献给新闻事业。2025年4月30日,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掌上安庆编辑部主任闫树泉因积劳成疾、罹患癌症离世,生命定格在44岁。这位对新闻事业倾注全部热爱的新闻人,终停下了孜孜不倦的笔。闫树泉走了,却在不同人的目光里,活成了新闻人最动人的模样。

妻子说 理解了他用生命浇灌的新闻情怀

在妻子陈颖的记忆里,闫树泉仿佛是一台不知疲倦的“工作机器”。

周末,别家夫妻常带孩子出游,他总往单位跑,理由是“办公室才静得下心”;孩子上六年级时,他辅导作业累得打起呼噜,枕边手机仍在不停震动;河北老家的父母一年难见几面,春节在家待不过两三天便匆匆返程。陈颖曾忍不住埋怨:“单位离了你就不转了?家就不需要你吗?”他却轻声回应:“岗位特殊,稿件半点错不得,这是职责所在。”那时的陈颖未曾想到,这“职责”二字,重到让他甘愿燃烧自己。

2019年掌上安庆筹建,报台融合前夕,工作专班成立,闫树泉任编辑组组长。“真正认识到他对工作的痴迷,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陈颖说,彼时的闫树泉则像个执拗的老农,捧着满腔热忱悉心侍弄。他每天清晨八点到岗,常忙至凌晨两三点,审完最后一篇稿子,办公室的折叠床便成了他的另一个家。“回去也就睡三四个小时,不如在单位踏实。”闫树泉总这样笑着说。

2024年清明,闫树泉因腹痛难忍去检查,一张癌症诊断书让一家人措手不及。医生说,长期熬夜、作息紊乱是重要诱因。即便化疗期间,他手机里的工作群从未停更,常常说:“等我好点,还能回去审稿子。”

闫树泉去世后,同事们来家里探望,说起他带新人时连请假条都手把手教,从未与谁红过脸,抽屉里总备着胃药却总忘了吃。陈颖这才拼凑出他的全貌:对工作,他是严苛到偏执的“老黄牛”;对旁人,他是温和热忱的“闫大哥”;唯独对家人,他欠了几分陪伴。“以前确实有不理解,现在却懂了,他不是不爱家,只是为了一份情怀,甘愿燃烧自己。”

同事说 怀念那个亮着灯的办公室身影

在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闫树泉的名字总与“办公室的灯”连在一起。同事们说,无论凌晨几点到单位,掌上安庆编辑部的灯十有八九亮着,灯下坐着的,准是那个瘦瘦的、戴眼镜的身影。他走后,那盏灯暗了,但关于他的故事,仍在同事们的讲述中传递着温度。

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采访部主任卢向波与闫树泉是安徽大学的同学,2004年一同进入安庆日报社,共事二十年。卢向波对他的第一评价始终是“好人”,这两个字里藏着太多细节。

新同事入职,稿子写得啰嗦,深夜11点多发来,闫树泉从不恼火,逐字逐句修改,还在电话里耐心打磨:“这里可以更精炼,你看这样改是不是更清楚?”往往直到对方弄懂,已是深夜。2022年,有记者去北京采访党的二十大,作为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做视频,一条片子改了十几遍,闫树泉陪着她熬,从镜头角度到字幕标点,微信聊天记录刷满了屏。“他哪像个主任?就是个手把手带徒弟的老大哥。”卢向波说。

这么多年,闫树泉没买过汽车,20年里骑坏了三辆摩托车。同事们开玩笑:“闫哥,你这摩托车够久了。”他总是笑:“能骑就行,省钱。”但对工作,他却很大方——自己掏钱买专业书,周末跑到外地学新媒体技术,为了掌上安庆的升级,熬夜查资料、试程序,成了“记者里最懂技术,技术员里最懂写稿”的人。

掌上安庆编辑部原副主任张馨与闫树泉做了十几年同事,最难忘他生病后的样子。闫树泉查出病来,还没确诊就开始手把手教她工作。会议怎么汇报,项目怎么推进,他在电话里一点点掰扯,生怕漏了细节。确诊后化疗期间,张馨常在凌晨两三点收到他的微信,不是提醒“今天有个通知要发”,就是嘱咐“那个稿子要再审一遍”。“我早上看到信息,心里又酸又疼——他疼得睡不着,想的还是工作。”

张馨和同事们去医院看望闫树泉,问病情、问家里,闫树泉说得淡淡的;可一提起“掌上安庆要改版了”“新来了个小记者很有潜力”等单位的事,他眼睛突然就亮了,能聊一个多小时,声音都透着劲。

担任部门主任期间,闫树泉带领同事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报社新媒体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新媒体用户总量从原来的不到2万到130万,安庆新闻网成功晋升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闫树泉走后,同事们整理他的办公室,发现电脑里还存着没改完的稿子,桌角放着没开封的胃药。那盏常亮的灯虽然暗了,但他留下的认真、执着和温暖,像种子落在了每个人心里。

朋友说 他用生命诠释了热爱与担当

安庆市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负责人陈璧第一次见闫树泉,是2005年的一个冬天。那天他去处理一起农民工工资纠纷,远远看见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蹲在工棚边,拿着本子跟农民工聊得火热。“他来得比我们还早。”陈璧说,后来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闫树泉。

冬天的工地寒风刺骨,有位农民工冻得直搓手,闫树泉二话不说摘下自己的手套塞过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他笑着解释,眼里没有丝毫作秀的成分。陈璧那时就觉得,这个记者不一样——他不是站在旁边记录,而是把自己活成了劳动者的一份子。

“他是舍身入局,不是袖手旁观。”陈璧说,有一年春节,别人阖家团圆,闫树泉却陪着他在工地守了三天,直到农民工拿到工资才踏实回家。

安庆市大观区玉琳路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刘亮认识闫树泉,也是因为一次采访——两人竟是同校同届的校友。一来二去熟了,刘亮才发现,这个看起来憨厚的校友,对文字有着近乎偏执的敬畏。

“他出的稿子,连标点符号都挑不出错。”刘亮说,那时他在安庆市工商局大观分局负责宣传,见过不少记者,但闫树泉是唯一会把写完的稿子主动发来,请他“帮忙看看”的。明明稿子已无可挑剔,他还是客气地说“多提建议”。有次刘亮忍不住问:“这么较真干嘛?”闫树泉笑了:“笔下是政策,是老百姓的事,错一个字都可能出乱子。”

在安庆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路俊眼里,闫树泉是个“把命都要扑在工作上”的人。几年前第一次因体检见面,路俊就劝他:“兄弟,这么熬下去会出问题的。”那时闫树泉刚接手掌上安庆,天天熬夜,眼里全是红血丝。

“去年他拿着癌症诊断书,还跟我规划‘两三个月后上班’。”路俊红了眼,化疗期间,管子还没拔,就着急问“能不能早点治好回去干活”。路俊骂他傻,他却笑:“手上还有好多稿子没审呢。”

路俊说闫树泉心里装着个“修齐治平”的梦。他想做个好丈夫、好父亲,却总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对家人亏欠;他想把工作做到极致,却常因精力有限而焦虑。可他从未抱怨过,只是闷头往前冲,像头老黄牛,把苦自己咽了,把甜留给别人。

闫树泉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只是个真正把心掏给工作、掏给群众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份普通里的执着与热忱,让每个认识他的人都记得:曾经有个叫闫树泉的记者,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热爱,什么是担当。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