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就业、促创新、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犹如两座大山,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我省努力打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和卡点,为困难企业纾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截至2025年2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42%,居全国前列。
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为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质效,安徽创新工作方法,首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形成了覆盖约710万户小微主体的“走访清单”。通过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安徽省实现了精准对接。目前,已完成走访对接681.2万户,向银行推荐优质企业30.9万户。这种三级联动体系不仅提高了融资效率,还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
其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了“走访、申报、推荐”三清单全流程线上管理流转。银行机构收到“推荐清单”后,主动与企业对接,指导企业在平台登记注册并提出贷款申请,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行审核授信,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
为了消除银行“不敢贷”的顾虑,安徽省还建立了“担保机构增信+政府风险补偿”的组合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贴息补助,市县配套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风险共担体系。同时,安徽省印发了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专项通知,明确“无确切失职证据不追责”原则,进一步激发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42%,居全国前列;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2%,连续39个月超过各项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比重达60%。
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推企业“知产”变“资产”
对于众多中小微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是其核心资产之一,然而以往受限于传统融资模式,这一资产难以转化为发展所需资金。如今,随着我省知识产权质押普惠贷款的持续推行,助推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知产”转变为“资产”。
据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何汉翔介绍,近年来,我省加大知识产权质押普惠贷款供给,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中长期资金支持。2024年,全省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358.3亿元,惠及4052家中小微企业。同时,出台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利息、评估费、担保费等按照一定比例给予不超过10万元资金补助。2024年,全省兑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补助3700余万元,惠及600余家小微企业。
此外,省市场监管局指导在皖各银行机构推出“皖质贷”产品,以企业在质量领域所具有的能力、资信为依据,以信用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给予梯次贷款授信额度,并为企业提供“一户一策”专业化授信服务。目前,“皖质贷”产品已覆盖全省1.5万家企业,累计为391家企业提供融资授信82.4亿元,实现变质量信誉为真金白银。
据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托融资信用平台设立“皖质贷”业务专区,建立质量要素信息线上采集和共享机制,引导在皖各类银行机构入驻,推动质量融资增信业务惠及更多小微企业。同时,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持续加强政银企协作,鼓励金融机构在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授信,有效扩大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和惠企覆盖面,以知识产权金融助推企业“知产”变“资产”。(记者 王玮伟)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