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 (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何中润 记者 胡昊) “原来这小小的花鼓里,藏着这么多故事!”近日,随着青年演员赵露思新剧《许我耀眼》的热播,一段她与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丁思文的对话片段刷屏网络。话题#赵露思携凤阳花鼓展非遗魅力#迅速登上热搜,让这门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观众的视野中璀璨“破圈”。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形成于明代、集曲艺与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素有“东方芭蕾”之美誉,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许我耀眼》的番外特别节目中,非遗传承的脉络与滁州独特的山水人文深度交织。节目延续了此前广受好评的非遗对话视角,特邀丁思文老师进行深度访谈。镜头前,丁老师手持羊皮小鼓与竹制鼓条,亲自示范——左手托鼓,右手挥条,鼓点清脆如珠落玉盘,配合其灵动的身段与细腻的讲解,瞬间将观众带入凤阳花鼓的独特艺术意境。
为更立体地展现凤阳花鼓的魅力,节目组还将镜头对准了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凤阳花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出身花鼓世家的孙凤城老师四岁学艺,深耕此道数十载,培育学员逾万名。她博采众长,将凤阳本地“三花”艺术特色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此番,她特意选择在钟灵毓秀的琅琊山醉翁亭前敲响花鼓。清脆激越的鼓点与青山碧水交相辉映,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东方芭蕾”的动人魅力,更完成了一次非遗底蕴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生动对话。
这场跨越影视与非遗的盛会,也闪耀着青春的身影。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2023级音乐学专业学生孙心蕊,在琅琊山的苍翠怀抱中,以灵动的鼓韵和优美的舞姿,真切演绎了这门古老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勃勃生机。“能够参与节目录制,向全国观众展示凤阳花鼓,我感到无比自豪。”孙心蕊激动地表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这项珍贵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在滁州学院,像孙心蕊这样投身凤阳花鼓传承的大学生并非个例。学院大学生花鼓艺术团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力量:今年年初,他们集体亮相湖南卫视2025春晚舞台,以刚柔相济、活泼俏皮的形象展现出独特韵味;今年5月,又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传承非遗的文化自信与活力;今年8月7日《新华社安徽智库报告》、9月1日《学习强国》、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均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深耕凤阳花鼓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
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凤阳花鼓省级传承人高静副教授对此深感欣慰:“看到年轻学子们如此热情地拥抱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这正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最有意义的成果。”她表示,学院始终将凤阳花鼓的传承与研究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通过将非遗引入课堂、组建艺术团、搭建展演平台等方式,致力于实现“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
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院长李道琳教授说,从资深传承人的坚守,到青年教师的热忱,到年轻大学生的参与,再到影视力量的助推,古老的凤阳花鼓正敲响新时代的鼓韵与强音,在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