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摇着木船撒饵料,父亲用增氧机搅动水花,如今我通过物联网屏幕就能掌握蟹塘动态。变的是养殖方式,不变的是养出好蟹的初心。”站在自家标准化蟹塘边,夏平祥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这位返乡三年的新农人,不仅让家族三代传承的养蟹事业焕发新生,更通过科技赋能和品牌打造,让家乡大闸蟹走向全国市场。
夏家的养蟹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夏平祥的爷爷在村边小河塘摸索养殖,靠着一把饵料、一艘木船,踏出了家族养蟹的第一步;夏平祥的父亲接棒后扩建蟹塘,引入增氧机等设备,让养殖规模和效率有了提升。从小在蟹塘边长大的夏平祥,虽按部就班进入企业工作,但每年蟹季回家帮忙时,总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养殖焕发新机。
随着父亲年事渐高,蟹塘管理面临挑战,2022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鼓励下,夏平祥顶着亲友“放弃铁饭碗”的质疑,毅然返乡接过“蟹塘接力棒”。“老行当需要新玩法,这既是机遇更是责任。”他坦言,当时蟹塘面临设备老化、管理粗放等问题,而物联网、生态养殖等新技术为他打开了新思路。
返乡后,夏平祥开启“科技养蟹”模式:投资改造标准化蟹塘,划分养殖区、净化区和生态缓冲区;引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pH值等数据;探索“生态养殖”模式,在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套养螺蛳,构建生态循环链。“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螃蟹的存活率和品质都提高了,每只蟹的平均重量比以前增加了10%。”夏平祥说。
养殖技术升级后,夏平祥将目光投向品牌建设。2023年,他注册了专属品牌,设计了带有家乡水乡元素的包装,并通过线上直播、社群营销等方式推广。“现在消费者认品牌、认品质,我们的螃蟹不仅卖到了周边城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上海等地,订单量一年比一年多。”如今,夏平祥的蟹塘面积已扩大到200余亩,年销售额超百万元,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爷爷的木船、父亲的机械、我的物联网,三代人养一只蟹,要让这只蟹带着家乡的味道,走得更远。”从职工到新农人,三年时间,夏平祥用行动证明了传统农业的新潜力。
谈及未来,夏平祥充满期待,“接下来,我计划打造‘蟹塘研学’项目,吸引城里人来这里现场选蟹、钓蟹,体验水乡养殖乐趣,把养蟹变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通讯员 赵露)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