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潮涌千帆竞,长风浩荡万象新。
变“环滁皆山也”为“环滁皆产业”,奋进的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成为近十年全国进位最快、增速最高的地市之一。
从过去到现在,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向“绿”而行,成就绿色发展“好气质”
位于苏皖交界处的池杉湖湿地公园,湿地面积5600亩,拥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这片早年间的低洼积水区,变身长三角区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池杉湖湿地公园。王倪东/摄
生态环境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素。滁州持续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让“绿色滁州”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全力优化全省推广的“1245”大气污染综合“滁州防控机制”,今年1到8月,全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改善6.4%,改善幅度全省第五;优良天数比例为78.6%,增加5.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持续实施《滁州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完成全市“十四五”期间大气重点工程项目107个,2021年以来NOx、VOCs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9064.66吨、3424.39吨,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系。释放林长制、河(湖)长制等改革动能,今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1.6万亩,森林抚育31万亩;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幸福河湖30个,整市入选全省首批市级现代水网先导区。深化“坚守断面保碧水”专项行动,完善“1+7”联防联控体系,与南京、合肥等7个地市签订跨境水体联防联控协议,今年1到8月,全市20个国控断面累计水质均达标,达标率100%、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在用水源地达标率100%。
2024年,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战臭氧”“管固废”联合行动,排查1594家存在固废规范化管理问题的经营单位,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将全市900多家企业纳入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建成3家危废收集转运处置试点单位,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和社会源类危险废物收集难、处置难、处置贵等问题。
●执“绿”为笔,描绘“点绿成金”新画卷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关键要创新思维,用好用活生态资源禀赋,全力推动实现“点绿成金”。
全市各地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建设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利用好绿水青山“幸福不动产”,助力良好的生态效益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今年以来,滁州市“绿化空间落地、绿美森林质量提升、绿美村庄和乡镇、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示范点建设”五大行动齐头并进,19个省级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落地生根。如今,森林面积736.68万亩的滁州,林木绿化率36.33%。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16个,总面积达527.54万公顷。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齐庭功/摄
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全面优化林业产业格局,不断唤醒绿水青山活力。
滁州市编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特色种植+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超121万亩。瞄准市场需求,创新种植林下野菊花、丹参、白术等林下中药材30余种,面积3.8万亩、同比增长50%。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家、龙头企业21家。
印发《滁州(明光)林业生物经济集聚区年度工作计划方案》,成功举办滁州(明光)林业生物集聚区政企银对接会,创建滁州林业生物经济产业图谱。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入驻12家林业深加工企业,新引进企业1家,2家新型企业正式投产。
以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集体林改、林业碳汇、古树育种、资源管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多点突破,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集体林可持续经营,滁州市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托管服务、股份合作、林权收储、高效经营、多产融合经营6种模式。入选集体林改省级试点2个,老嘉山国有林场场村联营入选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试点。获批4个集体林地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
让沉睡的绿色动能焕发生机,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还需要用好“金融活水”。
滁州市推进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出台长三角首套气候投融资标准“三个地标八项规范”政策体系。持续创新气候信贷产品和服务,累计收到气候信贷申请1364笔,融资需求达140亿元,企业成功获取银行授信105亿元、放款85亿元。
●逐“绿”而兴,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号召,“十四五”以来,安徽华塑股份通过多项技改与工艺创新,在节能降碳领域成效显著。立式烘干窑改造优化内部结构、引入石灰窑尾气供暖,预计年节能2334吨标准煤;盐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可年减外购盐3.2万吨、降碳1075吨;脱硝精准喷氨系统优化能减少氨耗与风机电耗,预计年节能1263吨标准煤。
可看见的华塑发展之变,正是滁州市诸多企业逐“绿”而兴的生动注脚。
产业转型,既要逐“绿”,更要向“智”。
明光市依托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围绕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2023年以来会同服务机构深入66家企业开展“诊断把脉”,帮助企业找准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发展方向。
凤阳经开区循环园片区锚定“循环经济”,已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战新企业16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智能技改全覆盖。
工业领域是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滁州市推动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4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3.2%,高于全省12.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4%。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省级绿色工厂28家。
俯瞰滁州经开区。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进一步拉长时间线来看,“十四五”以来,滁州市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建材、化工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滁州经开区、滁州高新区等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获批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博西华、全柴获评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释放生态活力,激发绿色动力。全市上下正锚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任务,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张开兴)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