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 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记者 胡昊) 作为皖东生态明珠,滁州通过三年科学调查,首次全面摸清当前城市生态 "家底",以 2314 种物种的生动答卷,展现了一座千年古城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3 月 25 日,滁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滁州市市辖区 2025 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创新调查,摸清生物 “家底”
"我们为城市生态系统建立了三维立体监测网络。" 发布会现场,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巴小明介绍了 "水陆空" 一体化监测体系:23 个标准化网格覆盖全域,人工智能识别、环境 DNA 监测构建起智能监测矩阵。创新开发的 "样普"APP,实现野外调查实时数据智能化记录,在长江禁渔背景下,成功监测到 95 种鱼类的动态变化。
(滁州市西涧河发现“水中大熊猫”——索氏桃花水母)
三年间,调查团队足迹遍布琅琊山、池杉湖等生态敏感区,累计完成样线调查上千公里。"我们不仅记录物种数量,更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 据介绍,通过生态指示物种监测,发现蝴蝶种类从 57 种激增至 102 种,鸟类新纪录种达 24 个,生态 "晴雨表" 持续向好。
通过持续努力,已记录物种 2314 种。其中,不仅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还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大量新纪录种不断涌现,新增昆虫省级新纪录科 6 个、鸟类新纪录种 24 个等,极大丰富了物种本底资源数据库。
新物种的 “滁州故事”
此次调查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珍稀物种的 "现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东方白鹳首次在城区水域集群栖息;被誉为 "昆虫活化石" 的中华虎凤蝶种群稳定繁衍;消失十年的 "水中大熊猫" 索氏桃花水母重现滁河支流;发现昆虫省级新纪录科 6 个、省级新纪录属19个、省级新纪录种 40 个,物种本底数据库快速“扩容”。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滁州市“明星物种”——中华虎凤蝶)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调查首次在城市建成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群落,记录到獐、貉等哺乳动物活动轨迹。"这些‘生态贵客’的到来,印证了滁州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 “数据账本”到 “生态账本”
为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滁州市制作了生物多样性宣传视频 《钟灵毓秀 生态滁州》,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联合滁州学院出版《琅琊山蝴蝶》,为科研和科普提供了丰富资料。
据悉,滁州市将从多方面发力,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调查监测上,指导相关县区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生态修复方面,加快实施 “十四五”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计划,推进各类公园建设,加强重要湿地动态监测。此外,滁州市还将加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同时,强化执法监督,开展 “绿盾” 专项行动,严防破坏物种栖息环境的违法行为。并借助 “5・2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等契机,创新公众参与途径,提升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
滁州市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让生物多样性 “家底” 愈发丰厚,更在全社会营造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筑牢根基。
“从‘摸清家底’到‘守护家底’,滁州正在书写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范式。” 发布会上展示了最新监测画面:东方白鹳在池杉湖湿地悠然栖息,索氏桃花水母在西涧河水域轻盈舞动 —— 这些生态精灵的 "诗意栖居",正是滁州践行生态文明的最美注脚。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