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汊河镇,隶属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因滁河、清流河、来河在此交汇而得名。
与汊河地名由来一样,这个城镇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
深秋,记者走进了汊河镇这个被称为“中国距离外省省会最近的乡镇”,它与江苏南京仅一河之隔,处于南京都市圈核心位置,被明确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现在正致力于打造安徽东向发展的“样板区”。
这里居住着撒拉族、壮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406名民族同胞,大家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小镇守望相助、和谐共处,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旋律。
一场画展,绘就了民族团结“同心圆”
步入临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观看祖国画展 共筑民族团结”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个人作品展正在民族团结进步角举办。来此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不时在画前驻足欣赏。
“我十分热爱绘画,一直有一个办画展的心愿。年初的时候,镇里的领导到我家走访,我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他们当真了。我今年86岁了,他们帮我实现了这个心愿,真心感谢他们!”归国朝鲜族画家金喆香满含热泪地向记者说。
“我们在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摸排的时候,了解到金喆香是一名朝鲜族画家,而且已经80多岁高龄了。在今年新年走访慰问的时候,我们得知她有这样一个愿望,就结合社区‘圆梦微心愿’活动,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梦想。”汊河镇党委统战委员邓凌芳介绍说。
“回国后,我就到汊河镇定居,当时是看中了这里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居住生活一年多来,我感到这里的民族团结氛围十分浓厚。”金喆香说。
近年来,汊河镇聚焦民族团结文化浸润,注重丰富共有精神家园内涵,创新实践载体,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时机,多措并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我们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我镇日常工作各领域、各方面,‘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汊河镇党委书记冯劲在记者采访时说。
一座公园,打造出民族团结“新地标”
傍晚,漫步在石榴籽主题公园的彩虹小道上,刻有“中化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团结、和谐、尊重、友爱”等宣传标语的景观小品,每行几步就从身边经过,在晚霞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主题公园建成后,我经常带孩子到这里来玩耍,这里空间非常宽敞,对孩子也能进行民族知识普及,是增进民族情感的好去处。”经营烧烤店的维吾尔族同胞买买提微笑着对记者说。
每日清晨时分,65岁的老人金大爷都会准时出现在石榴籽公园的健身的人群中。虽然已头发花白,但走起路来,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还有民族团结氛围,比如,既有知识问答步道和故事分享区,还有文化长廊和民族服饰人物打卡地,可以一边走一边领略民族风情,我们非常喜欢这里。”
“主题公园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汊河镇‘开放包容、友善热情’的魅力,既是展示我镇民族团结文化的平台,更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汊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建丽向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汊河镇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坚持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持续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走出一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这片占地2214平方米的石榴籽主题公园,已经成为汊河镇集民族文化展示、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型公园,既是展示民族团结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重要窗口,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真实写照。
一次入学,铺筑起民族团结“幸福路”
今年9月20号,小朋友韩丽璇高高兴兴地走进汊河镇第二实验小学,对她来说,这是她入学的第一天,比其他小朋友晚了整整20天,但她仍然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而在不久前,她的爸爸韩成义还在为她能不能到汊河上学烦恼。
韩成义是撒拉族人,有着拉面的手艺,从网上看到汊河镇“美好食光 ‘河’您共享”首届兴文旅促消费的系列宣传报道后,感到汊河的人气很旺,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中秋节后来到汊河,想着在这里开一家拉面馆创业谋生,开始新的生活。
面馆置办得很是顺利,直接在汊河的最中心——碧桂园商业街租的现成的,当时就签订了合同。但他的第3个孩子韩丽璇能否到汊河入学,却成了他们一家最头疼的事。
原来,韩丽璇今年面临小学入学,由于孩子年幼,韩成义想把她接到身边。但由于普通话能力较弱,存在沟通困难,对当地情况和转学政策也不是很了解,因此才犯了愁。
说巧不巧,网格员李程每天都要按要求进行网格走访,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摸排辖区人口变动情况。在进行例行走访入户时,他发现了这个情况,作进一步了解之后,及时登记下来,并经社区党委上报给了镇统战部门。
“接到社区反映的信息后,因为离入学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当时就会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前往汊河第二实验小学,了解外地少数民族户口入学所需材料和有关要求,在大家齐心协办下,第四天办完了所有的手续。”汊河镇民族工作负责人黄红对记者说。
“没想到孩子能在我们身边上学,原来我们一家人就聚少离多,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孩子,我和妻子都开心,更放心。”韩成义握着李程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谢中国共产党,在入学前,学校还邀请我们一家参观熟悉了教室、食堂等场所,与老师见了面,心里一点顾虑都没有。”
近年来,汊河镇创新开展“1+N”结对帮扶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模式,组织社村社干部担任少数民族群众“顾问”,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落脚扎根、安居乐业,先后解决了15名少数群众子女在入学,为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儿童在汊河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
“汊河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的发展,我们就是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真正铺筑起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路’。”在结束采访时,冯劲对记者说道。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