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专题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一环三带十区”发展格局! 《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年)》正式发布

2024-04-29 09:58:54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田双   

市场星报、掌中安徽讯 日前,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为加快打造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助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构建“141310”总体布局

《规划》立足当前可能可行,着眼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整体设计基本思路、发展定位、主要目标,提出“141310”总体布局。

第一个“1”,即一个目标。到2027年,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成果显著,旅游接待指标和收入指标在全省占比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4”,即“四个定位”,努力将皖北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文化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试验区、中原文化和旅游特色区、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第二个“1”,即一个大环线。参照甘青大环线做法,构建皖北区域旅游大环线。同时,规划东部、西部两个小环线。通过环线让皖北区域核心产品串珠成链,让游客精彩环游。

“3”,即“三条旅游带”。打造淮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带、江淮运河(皖北段)文化旅游带。

“10”,即培育十大文化旅游集聚区。依托各地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空间、城市休闲空间、生态旅游空间等,考虑未来3-5年可能可行,培育亳州古城康养休闲旅游区、“天下道源”文化旅游区,宿州埇桥-淮北柳孜隋唐文化旅游区、“萧县-砀山”农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阜阳“一湖两河一洲”产城景融合型旅游区、“八里河-管仲园”文化生态旅游区,淮南“寿县古城-武王墩-八公山”楚汉文化旅游区,淮北“中心湖区”工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蚌埠“荆涂山-龙子湖”文化休闲旅游区、凤阳大明文化旅游区等十个鲜明特色的文旅集聚区。

1.png

阜阳市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

2.png

阜阳市颍上县管仲老街

3.png

宿州市砀山梨园

开展“四大行动”,提升发展能级

《规划》提出,将以开展大景区提升、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培育、大招商突破为抓手,大力提升旅游发展能级。

大景区提升方面,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起点建设明中都皇故城、寿春城、双墩、禹会村等考古遗址公园,改造提升存量旅游景区,新建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培育亳州市汤王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度假区。

4.png

寿县古城

大项目建设方面,加快建设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引江济淮生态旅游廊道、亳州中医药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盘活利用一批闲置低效项目,创新建设一批文旅融合项目,谋划储备一批新业态项目。

大企业培育方面,做强文旅投融资平台,推动兼并重组一批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四转一上”(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企上网)。

大招商突破方面,引进一批总部企业、“群主”企业、“链长”企业、新型文旅企业,建立招商企业库;创办皖北文旅项目投融资大会,由各市轮值举办,培育招商平台;创新招引打法,加强“以商招商”、基金招商,注重组团招商,形成规模化集群式招商效应。

打造多样化产品新体系

《规划》提出以城市旅游、城郊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多样化产品体系。

城市旅游产品方面,重点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旅市集、演艺产品、微度假空间、城市会客厅和特色文旅小镇。

乡村旅游发展上,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精品旅游村、特色民宿、主题农场(庄园)和乡村旅游商品,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村庄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

同时,还将创新发展融合旅游产品,培育康养、教育、交通、工业、科技与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构建“走进皖北 感悟先秦”之旅、风情淮河之旅、探秘大运河之旅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塑造“风情淮河·传奇皖北”区域品牌

《规划》提出,将塑造“风情淮河·传奇皖北”区域品牌,培育“走进皖北·感悟春秋”产品品牌,主打“畅游皖北·乐享生活”要素品牌,积极创建“安徽有礼”品牌,创新举办一批节庆活动等。

在实施旅游服务升级工程上,《规划》提出,将大力推动旅游交通便捷化、旅游服务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城乡环境宜游化,让游客在皖北旅游更加的舒心、放心、省心。

围绕有序实施《规划》,提出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措施。(董艳芬 杨光 /文)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