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任乐添 记者 祁琳 文\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充满着“银发力量”,虽然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仍然活跃在舞台上,贡献自己的余热……日前,记者从合肥老年大学了解到,该校60岁以上老师占比达到31%,这些老师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退休后,带领着老年大学的同学们继续学习,让其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武娴忠就是其中一位。
支持老年教育来到老年大学
“注意脚下,跟着节奏,转身……”在合肥老年大学的舞蹈教室内,今年78岁的武娴忠老师正在上课,一边讲解舞蹈动作,一边带领示范,她步伐稳健,动作流畅有力,一点也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
武娴忠是芜湖人,12岁时通过芜湖市少年宫的推荐,成为安徽艺术学院的首批学员,从而走上了舞蹈这条路,而这一跳,就是60多年。在学校,武娴忠认真学习中国古典舞,毕业后,武娴忠到省歌剧团工作,其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表演安徽特色民间歌舞。
1978年,武娴忠调到合肥幼儿师范工作,开始了她舞蹈教育的生涯。2001年,她收到合肥老年大学教务处的邀请,为支持老年教育,她选择继续成为一名老年大学教师,在这里教授中国古典舞和花鼓灯。
用武老师自己的话来说,“锣鼓一响,脚底发痒,我愿意终身从事舞蹈事业。”
老年大学有个“花鼓灯传承班”
2019年,武老师的班级被命名为“花鼓灯舞蹈队”,为花鼓灯爱好者提供一个专门学习、展示的平台,被省花鼓灯研究会授牌“安徽花鼓灯传承基地”。
这也是武老师舞蹈生涯中不得不提的重要一笔,为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武老师选择花鼓灯这极具安徽特色的民间舞种作为教学内容。
“武老师对花鼓灯的钻研精神对我们学习花鼓灯起到了很大作用,也让我们喜欢上了花鼓灯。”花鼓灯班上的同学告诉记者。
老师编写花鼓灯普及教材
不仅如此,理论和实践武老师两手都没有放弃,2023年,《安徽花鼓灯普及教材》出版并发行,这是由合肥老年大学编写,武娴忠老师主编。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花鼓灯歌舞艺术的起源和特色;花鼓灯的站位、道具、动律、舞步等基础知识;花鼓灯的动作与舞姿;成人训练的方法、经典歌舞组合以及儿童训练的方法和歌舞组合。
“我跳了60多年的舞,我有责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本地特色。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我们要把花鼓灯的精髓特点传承下来,同时,对花鼓灯进行创新改编,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未来我仍然会坚持教学,继续钻研舞蹈,特别是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出贡献。”武老师说出自己心愿。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