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日的阳光下,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毛场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稻香。毛场村党总支书记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丰收的景象,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今年的稻谷粒大饱满,去年水稻亩产是1100斤左右,今年比去年每亩要增加100—150斤。”毛场村党总支书记赵常周一边介绍,一边情不自禁抚摸着身边的稻穗。
近年来,毛场村党总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水稻种植致富的新路子。
谁能想到,现如今这个远近闻名的“一村一品”致富村,2020年之前,还是段园镇村集体经济垫底村,毛场党组织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彼时,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毛场村“两委”班子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分析,发现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并且毛场村紧邻徐州闸河,闸河水质优良,灌溉便利,种出的大米富含硒、钙等元素,还有易分解的双链糖,香甜可口。村“两委”下定决心,由村集体先试先行,村党员带头,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确定了方向,路该怎么走?毛场村干部和村民反复商量,多方论证,决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路子。说干就干,村“两委”牵头,成立毛场村稻道盛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农技专家先后10余次到村指导帮扶,成功建成120亩水稻种植示范园,从购种、播种、管理、收割,到加工、销售,全由合作社统一运营,形成了“六统一”的规范生产模式。参与该合作社的股东,按照“保底+分红”的模式来分配收益,第一年就创收2多万元,为合作社社员户均分红500余元,农户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
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村民们纷纷加入,毛场村“两委”顺势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与54户村民建立“双绑”合作关系,截至2024年底,全村水稻种植扩大到300余亩,年产量突破30万斤。
水稻年年丰收,如何畅通销路?毛场村双管齐下,一方面申请注册“闸河滩”水稻商标品牌,对优质稻米进行包装销售,积极参加稻米文化节、稻米品鉴会等活动,提高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和牛眠村、欧集村合作投资建成助农共享直播间6个,吸引本村年轻人返乡创业,把稻米卖到全国各地,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除了传统的稻米销售外,毛场村党总支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党总支鼓励村民利用稻田土地肥沃、营养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稻麦综合种植产业,走出一条“旱稻+小麦”种植精品农业路线,实现了一田多用。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村集体经济由2020年15万元增长到2023年247.8万元,位居全镇首位。
好日子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随着水稻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富了、集体强了,让家乡变得更美成为毛场村“两委”的下一个目标。
两年前,毛场村小张村道路路面崎岖不平,坑洼随处可见,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难行,给村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村庄的污水管网设施落后,缺乏统一的排水系统,污水随意排放,不仅影响了村庄的环境卫生,还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威胁村民的饮水安全。
“现在不怕了,我们党总支积极向上级申请乡村振兴专项债对村庄道路及雨水管网进行治理,硬化道路3956米,路面宽度3米;改造DN400雨水管道4430米、DN600雨水管道457米。现在村民出行再也不怕下雨天了,村民都夸我们村干部做得好,我们干劲更足了。”赵常周书记开心地说。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毛场村的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他们不仅在水稻种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的毛场村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朱源)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