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AI技术的广泛普及,悄然催生了一种名为“魔改”的新现象,它如同双刃剑,既是创意的璀璨星辰,也可能沦为恶搞的黑暗角落。那么,AI“魔改”究竟是创意的火花,还是恶搞的灰烬?
创意的火花。AI“魔改”往往源自对技术的深度挖掘和创意的巧妙运用。以艺术家蔡国强为例,他与团队开发的AI模型cAI™在艺术创作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cAI™不仅能操控机械臂精准洒火药、激光雕刻并点火绘就艺术画卷,还能在虚拟世界中,将蔡国强因现实所限未能绽放的烟花创意,一一变为现实。此外,cAI™还参与了多个大型艺术项目,如泉州烟花无人机表演《海市蜃楼》的创意构思。这些“魔改”项目不仅展示了AI技术的多样性,更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在电影领域,AI技术通过辅助特效场面的制作,显著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阿凡达2》的前期制作中,AI技术不仅用于环境构建与角色设计,还通过Houdini软件管理了2225个镜头中的水特效。在广告领域,AI绘画技术凭借高效的内容生成能力和智能化的交互设计,为广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和沉浸式体验。麦当劳推出的AI版青铜器汉堡广告堪称佳作,将青铜器、白玛瑙、青花瓷等古代元素与品牌产品巧妙融合,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与产品之间的和谐之美,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恶搞的灰烬。AI“魔改”虽充满无限创意,却并非全然积极。在创意的璀璨光芒之下,也隐藏着恶搞的阴霾。部分不法分子或恶意用户,利用AI技术肆意恶搞,编造虚假信息,散布谣言,甚至实施网络攻击。例如,近期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利用AI技术“魔改”的经典影视剧短视频,这些视频将经典角色置于荒诞的情境中,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变成了林教头,还玩起了“林黛玉倒拔垂杨柳”;《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塑造成“葬天、葬地、葬众生”的暴力分子。这些“魔改”视频虽能博人一笑,却肆意践踏经典IP,颠覆传统文化认知,背离原著精神,更涉嫌侵权。
AI“魔改”影视剧也不同程度的侵犯原作品的改编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演员的肖像权。如《甄嬛传》等影视作品有自己完整的著作权,其中包括复制权、改编权等多种权利。即使是出于创意和娱乐目的进行改造,只要对原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等核心元素进行实质性修改,并且这种修改没有经过原著作权人的许可,也就构成侵权。同时,若改编视频未经演员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形象进行商业活动或损害其形象,此类行为将构成对演员肖像权的明确侵犯。
平衡的艺术。在AI“魔改”的利弊交织中,探索和谐共生的平衡之道。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的“魔改”项目,推动AI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魔改”项目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魔改”项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和素养,避免盲目跟风或恶意利用。例如,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近期发布了《管理提示(AI魔改)》,明确指出AI“魔改”视频现象的严重性,并要求相关短视频平台对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进行排查清理。同时,要求各平台严格执行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的审核标准,确保内容的合规性。此外,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借助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的力量,加速AI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进程,同时有效缓解‘魔改’可能引发的风险。
AI“魔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激发创意的火花,也可能沦为恶搞的灰烬。在享受其带来的乐趣和创意的同时,我们应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通过加强监管、提升公众素养、推动技术创新与合作等方式,引导AI“魔改”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砀山县程庄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