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 (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高桢 曹旻雨)“国庆期间,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长临老街、红石咀公园、桂花台等景点客流量更多,镇上现有的民宿入住率也在不断上升,以侨乡文化所开设的民宿品牌也在不断增多,让小镇名声鹊起,这与小镇持续推进地名文化工作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分不开的,是‘地名+旅游’‘地名+特产’‘地名+乡恋’等特色板块彼此兼容的成果,对打造地名文化品牌,完善相关产业链,提升小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0月10日下午,在安徽省肥东县千年古镇长临河,镇民政所负责人牛忠伟向前来勘察地名工作的肥东、巢湖两地民政同仁,详细介绍了小镇在金秋旅游旺季,将地名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催生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作为千年古镇的长临河,源于三国赤乌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据考证,因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源源不断流入巢湖,久之形成长宁河。地因河得名,又因濒临巢湖,遂更名为长临河。作为肥东县的环湖首镇,其镇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拥有19.8公里黄金湖岸线,辖20个社区,人口5.2万,为鱼米之乡,也是安徽省第一侨乡。
据随行的县地名办负责人陈勇介绍,长临河镇是肥东县首轮打造“乡村著名行动”的先行区和重点建设区域,也是为贯彻落实国家民政部和省厅、市局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实施的“三步走”“六个一”工作目标的初始地,目前,全县依据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联合公安、财政等12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印发<肥东县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就工作目标、试点范围、试点内容、实施步骤、组织保障、以及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分工,实行清单化梳理和倒排时间表,调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成员单位密切协调、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陈勇表示,“乡村著名行动”的重点,不仅要“无名”变“有名”,更要将“有名”变“扬名”。长临河镇作为肥东县地名工作的“排头兵”,正在从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兼备,线上线下结合,系统化的建设起长临河镇地名工作建设网上全力推进。
线下,长临河镇先行区率先采取编撰书籍的方式,确保地名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防止地名文化被随意更改或消失。组织编制了《肥东县长临河镇地名方案》(含乡村地名采词库)、《千年古镇——长临河镇》地名文化书籍、《长临河镇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等以地名为载体的图书,不断延续和发扬地名文化。
线上,长临河镇先行区则采用智能化,科技化手段,设计制作地名文化二维码,包括地名文化广角二维码、智慧门牌、路牌二维码,将长临河镇的地名沿革、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道路的走向信息、命名读音、长度、地名含义等信息,运用智能化方式展现出来,让地名文化更容易被查看,被了解,被传播。镇民政所围绕保护措施与宣传并举的工作内容,织密地名文化发展网络。目前,安装智慧门牌137个,单杆式T型路牌18个,打造了地名文化广角一处,设置开启式宣传栏一组系列,让前来古镇的游客和地名文化爱好者一键开启“智慧应答”。
“我们在推进长临河镇先行区地名工作的同时,也在有序推进全县其他乡村采集上图、安装智慧门牌、设立路牌等地名工作,到目前为止,微信小程序共采集上图442条”,陈勇坦言,长临河镇作为先行区,是肥东县“点上突破,点面结合,多点开花”工作的首要突破点。同时以长临河镇为基点,秉持实地与网络相结合,形成以点带面,不断加强完善县域乡村地名标志设施网,让乡村地名建设更加智能化、科技化,力求绘制好“乡村著名建设”这张“大地图”。
来自巢湖的民政同仁对肥东县开展试点区工作大加赞赏,一致认可地名作为代表乡村的“一张名片”,从命名到使用,都与各领域的乡村振兴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今后不断创新“乡村著名行动”,围绕网格化、系统化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自从明确长临河镇作为全县‘乡村著名行动’的先行区和重点建设区域,各项工作稳扎稳打,乡村采集上图、安装智慧门牌、设立路牌和宣传引导电子标牌等工作成效显著,也为第二步在全县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全县地名工作开了个好头”,陈勇说,结合全县“乡村著名行动”为重点内容的地名工作,毕竟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久久为功,不断更新换代。下一步,肥东县将持续推进长临河镇先行区地名工作创新发展,在乡村高标准建设、农民高质量生活、城乡高水平融合上持续发挥作用。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