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曹开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宣城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围绕“打造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和“建造百万级的人才市场”两大目标,创新实施大学生实践工作,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校地协同、融合发展、育才留才的新路径。2024年,宣城市吸引全国1392所大中专院校4.4万名大学生来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个人实践学生16430人,1008支高校团队27834名学生来宣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63所高校在宣建立实践基地。相关经验做法被央视新闻频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权威媒体累计报道100余篇,宣城市实践活动迅速火爆出圈。
坚持“一个专班”高位推进。实施青年人才“栋梁工程”,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引才育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市委人才工作总体布局、高位推动。成立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组长,团委、人社等22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高标准市级工作专班。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实践工作总体方案和岗位开发、后勤保障等专项方案,建立定期调度、日常评估和工作总结等机制,实行市县乡联动配合,一体推进。
共建“一个联盟”促进合作。承办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宣城市校地合作对接会,159所高校齐聚宣城洽谈合作,宣城社会实践工作品牌知晓度、美誉度逐渐提升。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百所高校行”活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赴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高校行活动。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人社局和团委赴省内外200余所高校讲政策、谈合作。
首创“一个平台”高效对接。在全省首创建成并上线运行“实践青春 扬帆宣城”网络平台,针对青年学生、企业、高校等群体不同使用习惯,在微信小程序及皖事通平台同步上线运行,实现政策信息实时发布、岗位信息一键直达、线上报名实时互通,上线“免费游宣城”模块,免费开放30个A级景区。该平台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关注。截止目前,微信小程序平台点击量超7035万,实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高效顺畅对接。
以镜头为媒,做优文旅宣传。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围绕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出“研学游”“写生游”品牌。例如:泾县举办“智汇泾城·绘出美丽泾县”系列活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7所院校齐聚泾县,共建“全国知名写生基地”。全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视频、图片、故事征集活动和文创大赛,实践学生制作并发布各类宣传视频200余部,采编发布新闻稿件700余篇,社会实践相关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次,实践学子已然成为宣城青春推介官。
以项目为要,助力乡村振兴。推出“地方出题,高校答卷”实践模式,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市发布社会实践课题“菜单”128个。北京语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共计62支高校社会实践团赴乡村支教,为留守儿童打造趣味课堂。中国美院、东南大学、安师大等实践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化身乡村美化师绘制墙绘5800余平方米。南京传媒学院社会实践团为郎溪县永辉茶叶有限公司设计茶叶等农产品包装、精准助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行“泾”商实践团队连续多年在泾县开展电商直播助农活动,销量可观。
以产业为轴,促进融合发展。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及主导产业,拓展校企共建基地,围绕“2+3+4”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实践岗位。以“岗位+服务”助力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训,以‘实习实训+就业’助力学习和就业完美过度。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共建协议,达成“订单班”意向,已有200名学生在固德威开展实习实训,其中70名学生选择继续留企发展,留宣率高达35%。
2024年,万名青年学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宣城结缘,从认识宣城、了解宣城到爱上宣城、留在宣城。下一步,宣城将继续着眼青年大学生这支后备人才队伍,用好校地合作共建平台,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品牌,夯实实践引才前沿阵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青春动能,实现青年学生与宣城的双向奔赴!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