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响起,孩子们的眼里充满了光亮,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放。是的,在地处远郊的高刘实验小学,宋武老师的音乐课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为孩子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带着他们自由地飞翔。
勤于学习,立志写满她的“葵花宝典”
宋武,2009年考入淮南师范学院,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刻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每一学期均能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称号,2013年以“省级双优生”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毕业当年,宋武便考入高刘小学工作。她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学生”身份转换成“教师”身份,初为人师的宋老师知道自己迫切需要学习,学习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的能力,更需要学习和学生沟通、教育学生的能力。于是她积极寻求帮助,主动去借备课笔记、观摩课堂,观察其他老师是如何处理班级事务,又是如何帮扶学生的。一次次的学习和观摩,一次次的成长与磨砺,宋老师都记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中,戏称它为“葵花宝典”,并定下目标:写满它,装满自己。
除了从优秀教师身上积累经验,助己成长,宋老师还积极通过参加各项比赛、培训等活动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音乐学科专题培训和教研活动,场场不落,不怕辛苦;在重视音乐学科赛事的同时也积极尝试其它教育类比赛,以赛促学,拓宽教学能力和视野,追求进步。
艺术学科的老师“天生”具有“优势”,那就是永远都是学校最受欢迎和喜欢的学科老师。学生越喜欢,就越是向往。宋老师抓住这一“优势”,在以身作则方面有着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要求,从语言规范到行为举止,不论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还是课下对于学生的关心和帮扶,都要求自己要做最好。她始终相信“榜样立得好,教学才能顶顶棒”。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要求自己音乐课上要开心、细心,音乐课下要热心、关心,利用美妙的音乐和有趣的音乐课堂陪伴同学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善于学习,不断突破自我
教学之外,宋老师还积极参加学校少年宫和社团教学。高刘小学乡村少年宫创建之初,缺老师,缺乐器。没有钢琴,就用电子琴代替,她成了教钢琴的电子琴老师;二胡老师退休了,有点基础的宋老师就边教边学成了二胡老师;学校开设“威风锣鼓”社团,她又成了锣鼓老师。
现在的宋老师又成了陶笛老师,她的陶笛课和陶笛社团让近500名学生学会了吹陶笛,校园里、小区旁、街道边总能听到悠扬的陶笛声。从钢琴、二胡、锣鼓到陶笛,宋老师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在各项艺术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艺术美,增强艺术学习乐趣。
真心换真情,家长送锦旗致谢
2021年9月的一天,三(3)班的同学们排好路队,准备去音乐教室上课,宋老师却发现平时上课特别积极的小梦萱因为脚受伤打上石膏无法独立行走,正孤独地坐在座位上。问清情况后,宋老师问她:能背你吗?她重重的点了点头。于是从那天起,三(3)班去往音乐教室的路上总会有一道身影,那是宋老师背着小梦萱去上课的身影。两个多月始终如一,直至痊愈。小梦萱的妈妈很是感动,专门送来一面锦旗。这面锦旗寄托着这家人对宋老师的肯定和感激,更是对她的鞭策和鼓励。面对锦旗,宋老师时常告诫自己: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千万件事的开始。
2022年4月21日,五(6)班学生需单独隔离等待转运。宋老师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该班学生隔离监管。她穿着防护服一个人陪伴学生好几个小时,汗水浸湿衣服,没有丝毫怨言,一直坚持到大客车来把学生接走。
九年时光,不断超越自我
2016年“一师一优课”市级优课;2016年“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2017年、2019年经开区聚焦课堂比赛二等奖;2019年社发局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19年合肥教育局读书征文活动“优秀指导老师”;2020年经开区“优秀教师”; 2021年信息化三项作品市级一等奖;2022年社发局“先进教研个人;2022年省级刊物《安徽教育科研》发表论文;2022年作业设计大赛市级一等奖;2022年经开区小学音乐“教坛新星”;合肥市“教坛新星”比赛已经顺利结束。
九年教学生涯,宋老师的“葵花宝典”一直在写。现在的她在学校管理岗位“跟岗锻炼”,负责教育宣传工作。前方的路却不再迷茫,孩子们眼中的光,是她力量的源泉,伴着她一次又一次走过教学生涯的每个阶段。学校地处远郊,似乎“身处井隅”,但是她永远“心向星光”,在孩子们心中传播音乐梦想。 (张红兵 张希涵)
合肥经开区“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系列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