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江建兴 汪雁玲 曹开发)白地镇位于安徽省旌德县,这里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在金秋时分,这里的田野里一片金黄,稻穗沉甸甸的,随风轻轻摇曳着。稻田里弥漫着浓郁的稻香,让人心旷神怡。
在白地村天星目家庭农场,360亩单季稻已经进入丰收期。这些稻谷长势良好,穗大粒饱,谷粒金黄,密实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在稻田里,几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这些大型收割机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而且还能保证稻谷的质量。在机器的帮助下,人们轻松地将金灿灿的稻谷运往晒谷场。看着这些即将进入粮仓的稻谷,农场主周小马满脸喜悦的说:“今年的气候非常好,光照充足,病虫害防治也比较到位。这些稻谷的质量非常不错,饱满度比往年都要好。预计每亩的产量可以达到1200斤左右。”
在汪村村岭下层层叠叠的梯田上,美丽的村庄、翠绿的群山以及散落的草垛构成了一幅幅秀美的丰收画卷。农民们采用了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抢收稻谷,以确保颗粒归仓。每天一大早,70岁的范德斌、60岁的延永旗等村民,就会肩扛箩筐、手持筛子,步入稻田,亲手开始传统的人工收割稻谷。这是村里秋收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也是他们心中的一份执着和坚持。范德斌满含深情地说道:“用传统方法收割稻谷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从前如果一个年轻人不掌握这种技艺,那可是会被笑话的。我们从小就跟着学,从没敢掉以轻心。这片梯田田块小,用机器耕种不方便,手工打的稻谷更干净,稻草还可以养牛,牛可以帮我耕田。我家养了两头牛,母牛每两年生一头小牛,小牛养大以后又可以卖了挣钱。”改革开放后,这种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化所取代。可是,最近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这些传统农事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展示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像开犁插秧、秋收打谷收这样的家事活动,已经成为农耕文化展示的常态节目,吸引了众多旅客。
近年来,该镇以多重举措引领农业进步与乡村振兴。一方面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增强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与产量增长,实现了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化与专业化,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用“新媒体+产业”的模式作为主要抓手,打造了以汪村“云上梯田、岭下花海”片区为代表的全域旅游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直播带货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形成了一条全新的农文旅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