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寺后村退役军人曹光远,悉心钻研葫芦烙画艺术,将烙画技艺推广、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和美乡村的突破口,走出一条具有文旅融合的产业之路。
曹光远2002年2月入伍,成为一名的装甲兵。由于训练刻苦,善于钻研,多次荣获优秀士兵、岗位能手,两次荣立三等功。他在2006年参加中俄军事对抗演习中,一举端掉“敌方”的指挥所,从此名声大振,被火线批准入党。曹光远在部队一干就是12年。2014年底他光荣退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曹光远符合政府安置工作。然而他放弃了安置机会,选择了自谋职业。退役后的曹光远,因为其参军的经历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受到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青睐,曾经受聘某企业的部门的负责人,三年后,他依然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家乡。
“在外混的再好也是打工仔。”曹光远不甘心在外漂泊下去,决定在家乡寻找一条发挥自己才干的创业之路,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2017年初,村里找到曹光远希望他能为村里发展做些贡献,为村里经济的经济发展挑担子。曹光远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担任了村里的扶贫组长。扶贫小组长的位子是“苦活”和“累活”,但是曹光远接到角色后却干得乐此不疲,风生水起。扶贫帮困,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等,受到群众赞誉,随后他当选村党总支支委。
如何让群众致富都能尽快奔小康一直是曹光远的梦想。在曹光远思索着为群众寻找致富路的时候,他得知,村总支副书记董保安祖辈从事葫芦烙画制作,但是仅仅是自娱自乐,或者小范围地赠送亲朋好友,闲暇之余用于“把玩”。
在部队利用业余学习过版画,雕刻艺术的曹光远,决定向董保安学习烙画技艺,并多次“登门拜访”。董保安被曹光远的诚心打动,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在董保安悉心传授下,曹光远开始从简单地描摹,到自己独立创作,他烙画艺术在同行中很快脱颖而出,在刻苦学习烙画艺术同时,曹光远对烙画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
曹光远说“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即艺术家用电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并能永久保存和收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烙画的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艺,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需要任何颜料,它是以烙铁,经烫烙原材料使其炭化而成。烙画艺术的功力在于对深浅浓淡色彩的烙烫搭配和过渡的掌握。烙画不宜修改,尤其在葫芦上作画,特别讲究一次成功率.因此,难度较大,一件成功的烙画作品,它的艺术特征应该是:(图)线条流畅,着色均匀,搭配过渡色合理,明暗浓淡,层次分明、古朴清雅,是装饰厅堂居室,美化环境,馈赠亲友,流传后世的理想艺术品。”
善于经营的曹光远认为,寺后村的优秀的烙画艺术不能“深藏不露”和“待字闺中”。2016年,曹光远在懂保安支持下,将寺后村烙画制作工艺申报埇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寺后烙画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精湛的技艺,申报取得成功。
寺后烙画作为民间的艺术,并没有发挥其经济价值,为了让“寺后烙画”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寺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曹光远开展他的大胆规划。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关于葫芦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它的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读作“葫芦”,一直延续到现在。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芦的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作为多子象征的信仰。葫芦的枝“蔓”与万岁的“万”是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的谐音“护禄”“福禄”,再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在古代人们认为葫芦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曹光远说。
寺后村历来就有种植葫芦的传统,但都是房前屋后种植,规模较小。曹光远决定在村里普及和培育烙画人才和技艺,扩大葫芦的种植面积,转化规模经济,同时建设寺后烙画产业园,使之成为非遗打卡地,宿州旅游新亮点。
曹光远的想法也得到了村党总书记,同样也是退役军人的安孝举的大力支持。
在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寺后村的葫芦从2016年的三、五亩,发展到现在的近50亩,生产出的葫芦,除了供应本村用于烙画创作生产,远销山东、江苏、海南等省市。充足的葫芦生产也为烙画创作提高了充足的原材料,从事烙画创作和传承的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已发曹光远和董保安、腾标等四家烙画工作室,烙画爱好者向全村辐射,利用寒暑假闲暇时节,开展非遗进校园,学生学烙画活动。小山口民俗馆,伍柳风景区展厅、皇藏峪景区展厅等产品展出,扩大寺后烙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在曹光远在镇村两级支持下,开展烙画艺术产业园建设。11月24日,笔者在位于407观光大道东侧,一个占地37亩集烙画创作室、烙画展室,葫芦种植基地为一体的葫芦烙画产业园开展兴建,将在明年春季向社会展现葫芦生产和葫芦烙画崭新面貌,一副绚丽和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曹杰 )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