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的时候,经常傍晚放学还没到家我便直奔稻场而来,找个干净的地方放好书包,就和爷爷一起堆稻垛。此时稻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爸爸妈妈从田里挑回来的一担一担的缀满稻穗的干稻把。
爷爷可是个老把式,堆出的稻垛整齐优美,顶上一排排披着的稻穗就像金色的屋脊一样,既漂亮又防漏雨。通常,爷爷先一个人堆到大约一米高左右,然后再上到稻垛上,我在下面向上传递。随着稻垛越来越高,我就不得不用专门用来叉稻草的“洋叉”(一种工具,两米多长的木把,一端安装一个三十厘米左右的铁叉)一个一个的挑着送上去。一个稻把少说有五六斤、七八斤,对于像我一样的儿童来说,确实有点吃力。但那时,无论大人、小孩似乎一点不觉得累,而是完全沉浸在连年丰收的喜悦里。这不,此时除了姐姐在家正忙着做晚饭,哥哥和弟弟也一定都在田地里帮忙。有时活多的话,大家会一起干到很黑很晚才收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现在无需把干稻把先运往稻场堆放,再经过脱粒、晾晒、扬净等程序,而是直接从田间地头用小货车把收好的粮食运往收购企业的粮仓或自家粮仓,因为大家普遍使用了收割机。
原来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热闹稻场也慢慢沉寂,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那些古老简陋的农具也还不时闪现在我们的眼前,细想起来支撑着整个传统农业生产的各种农具看似简单其实也很不简单,无处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牛耕必须的犁、耙、耖等大件农具,灌溉用的水车、脱粒的石碾石臼等等,都是沿用几百年的。单就稻场上打场晒稻需要的小农具也会让人眼花缭乱,大扫把、洋叉、板锨、扬锨、压刮、笆斗、稻箩、扁担等,这些现在已很难见到。(石熙才 )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