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寿县瓦埠镇东三公里处的一个村庄上。前年的某天正在老家看望父母,因需要买些急用的东西,便开车带上父亲赶往瓦埠镇。好巧不巧,那时正是瓦埠湖大桥通车不久,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和看热闹的本地人来来往往、摩肩接踵,小车开进街内没多远。
待办完事回来,街上的人明显少了许多,远远看到商店门口一个老板模样的人与几个人在说话,似乎是围着我的小车指指点点,我心里又不免担心起来。父亲先和老板打过招呼,说了一些赔不是的话,我也掏出香烟递过去。想不到老板和那几个人都爽朗的笑起来,说这有什么呢,今天情况特殊嘛,影响不了多少生意的。我道谢后就开始倒车,老板立即招呼那几个人冲到街心,驱赶人群,好让我的车顺利倒出来。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路上,我跟父亲感叹道,难怪大家说瓦埠镇是“君子镇”呢,这镇上的人还真有君子作风呢。父亲呵呵笑道,要不然我说在人家商店门口停一下车没事呢,我们经常上集的人都知道,瓦埠镇上的人很热心,爱帮助别人,要是其它集镇,哪可就难说了。还没等我搭上话茬,父亲又继续唠叨起来,在他小时候,老辈人就经常讲,古时的瓦埠镇因水运发达,吸引了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做生意。一旦有当地人欺负外地人的情况发生,那么其他当地人就会联合起来“打抱不平”,给外地人称腰。这种风气形成后,外地的客商越聚越多,镇上的商业越来越繁荣,瓦埠镇一时被称为“金瓦埠”。
这个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所知道的“君子镇”与孔子弟子有关。据县志记载:春秋时期,孔子3000弟子72贤人中,有一个叫宓子贱的贤人由鲁使吴,途经瓦埠镇并在此游学,死后葬在这里。因孔子曾称赞宓子:“君子哉若人”,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镇为“君子镇。”至宋朝时,“八贤王”赵德芳从汴梁到江南私访路过瓦埠,见到这里老者德高、少者义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感叹不已,于是在大街门楼题写了“君子里”三个大字。
2000多年来,瓦埠镇人的君子作风象延续香火一样从未断绝。打我记事起,就听说过无数次方振武卖凉水不要钱的故事。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是土生土长的瓦埠镇人,他年轻时就经常为贫苦百姓出头讨公道。在一次大型庙会中,他对土豪劣绅垄断市场、哄抬水价极为不满,于是组织了一批青年挑来凉水,免费向人们供应饮用水,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后来,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取得了很多的战功。1923年冬,瓦埠镇人曹蕴真在瓦埠湖边的小甸集组建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1931年3月底,瓦埠一带贫苦农民数千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下,举行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逮捕地主、豪绅十余人,播撒下了寿县革命的火种。
瓦埠湖的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重仁、行义、尚勇、博爱的君子,给纷繁复杂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流。我愿这种君子之风能一直传承下去,我愿“君子镇”的传说能增添更多的新时代内容。(方存贵)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